||
近期有几件事,让我感受到困惑,乃至煎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许多事情很琐碎,也很现实。人是社会的人,凡夫俗子,不如意事十有八九。8月24日14:35,手机扣款短信,元*保险通过京*支付扣了116.37元费用。真是莫名奇妙。为了解决该问题,临时网上检索应对办法,咨询他人。16:15收到关闭自动扣费服务,不会再自动扣取保费的短信提醒。心底并不踏实。京*支付上并没有发现有自动扣费授权。当前各种平台采用人工智能客服,绕来绕去,“人工“与“人工智能”傻傻分不清楚。过程中,他还会进一步采集个人信息,很担心陷入其他陷阱。如果我不干预,每月扣(具体扣多少还不清楚)。我按照网上的建议,先要求退保,关闭自动扣费。我并不能确定是否成功,是否会带来进一步的麻烦。已扣掉的费用估计是要不回来,及时止损。另白白浪费了近2小时,内心不是滋味。此类闹心事,没地方说理去。
读到“电子资源大数据联盟”微信群分享的“MIT报告警告 AI 泡沫破裂担忧,95% 企业 AI 投资无回报”信息。我进一步追踪了一下接近更源头的信息。 《生成式 AI 的鸿沟:2025 年商业 AI 的现状》的报告显示,尽管企业在生成 AI 上已花费了 300 至 400 亿美元,但 95% 的公司迄今并未能获得商业回报。生成式 AI 陷入了高采用率、低转化率的困境。一边是 00 后创办 AI 企业并融资上亿元,一边是仅有 5% 的商业回报率;一边是 AI 专家警告 AI 或将接管人类,一边是企业高管对于 AI 供应商的销售邮件爱答不理。AI 的世界为何如此割裂?本次报告或能带来一定的答案。(信息来源:DeepTech深科技.MIT报告揭生成式AI残酷现实:95%企业无回报,低转化率亟需破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105450025728131&wfr=spider&for=pc
2025-08-21 21:04 )该文篇幅很大,有些信息似乎让我对生成式AI的未来了解多一点点。
浏览到科学网王贝贝《读<我看见的世界>》(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5255-1498619.html),我也去找了一本电子书进一步浏览。我并没有功夫读全书,粗略浏览了开头结尾。有些内容让我共情、共鸣。不妨摘抄,备忘兼分享。
该书致谢部分的开头为:“本书讲述的是我所看到的世界,有现实世界,也有精神世界,两者之间有很多交叠之处,而其中一些故事仍在不断展开。在此,我要衷心感谢迄今为止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支持、爱护过我的人。”
该书译后记:“《我看见的世界》是李飞飞博士的自传。她是美国三院院士,是计算机科学家,是人本主义者,是母亲、女儿、妻子,是曾短暂涉足商界的学术人士。”
该书 第一章《如坐针毡的华盛顿之行》“我马上要在美国国会就 '人工智能' 的话题做证,我坚信人工智能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无论如何,我都要让大家知道,科学的力量依然值得我们满怀乐观。”“作为一名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我马上要在美国众议院科学、太空和技术委员会就'人工智能'的话题做证,自然难免紧张不安。就在此前一天,我刚从美国西海岸乘坐红眼航班抵达华盛顿,几乎一夜未眠,一遍又一遍紧张地演练自己的发言。这是2018年6月26日,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我越来越接近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到国会做证。”“如果委员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感到担忧,就会更加凸显他们与我之间的共同点,因为我也同样忧心忡忡。我一直都对科学的力量持乐观态度,从未改变,但之前那些动荡的岁月让我明白,乐观的结果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不能守株待兔,前行之路尚不明确,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在城市中穿行之际,还有一件事压在我的心头。不到24小时前,我还在帕洛阿尔托的一家医院里,陪在母亲身边,这样的陪伴已经持续了几周的时间。几十年来,她的健康面临无数的威胁,有些是慢性病,有些是急症,而这是她最近一次住院。实际上,我大部分的书面证词都是在重症监护室外一张狭小的椅子上起草的。身穿蓝色手术服和白色大褂的医生在我身边来回穿梭。我甚至远程参加了听证会的准备会议。我们隔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交谈,而我周围是护理员走动忙碌的身影和医院寻呼系统断断续续的声音。
我是家里的独女,是父母唯一的经济支柱,同时还要担任他们与看护人员之间的翻译。想到这些,我不禁觉得真不该安排这次行程。但是,能出席这次听证会让身为移民的母亲感到无比骄傲,相比之下,疾病根本不算什么。在来到美国仅仅20年后,她竟然可以看到自己的女儿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这样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母亲自始至终坚定地支持我,所以我相信她会坚决要求我参加听证会。
因为她的鼓励,我决定前来出席,但我的担忧丝毫没有得到缓解。万一母亲到时需要我,该怎么办?从登机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害怕接到关于母亲的电话,如果这个电话真的打来了,我该如何选择?万一抛开与技术、文化或者政治相关的种种原因,这次听证会之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呢?”
坦白说,李飞飞虽贵为“AI教母”,我对她并没有进一步的感知与认知。前述摘录自传中的内容,让我知道,她也是人,不是神。论年龄我比她大一岁,她父亲的年龄比我父亲小5岁。书中许多内容是可以更好地感同身受的。书中呈现的内容,仅仅从摘录这小部分看,给我的印象是:真情实感,举重若轻,超凡脱俗,难能可贵。我与她之间均生活在现实世界,但她的精神世界以及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复合”世界,属于我的“理想世界”,遥不可及的世界。给我的两点启示是:其一,有趣有味有料的人生,位于现实世界之中,既有看见的世界,亦有看不见的世界。其二,这世界,我来了(我来过),尽可能地潇洒走一回。
延伸阅读:
(1) (美)李飞飞(FEI-FEI LI)著;赵灿译. 我看见的世界 李飞飞自传[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24.04.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顶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北极星”,并最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是最技术性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激发无尽的科技创新。
李飞飞,女,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4ALL联合创始人及主席,Twitter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加拿大风险投资机构Radical Ventures科学合伙人。李飞飞的工作包括括受认知启发的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AI+医疗保健,尤其是用于医疗保健交付的环境智能系统。她还从事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工作。她发明了ImageNet和ImageNet Challenge,其中ImageNet Challenge是一项重要的大规模数据集和基准测试工作。(信息来源:李飞飞.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9%A3%9E%E9%A3%9E/7448630)
(2) 王贝贝.读《我看见的世界》.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5255-1498619.html
这本书是被称为“AI之母”的李飞飞教授的自传,书中不仅讲述了她在AI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也讲述了她的成长历程。读完这本书,这两点都让我深思。其一,我觉得她父母让我读到了一句话:父母应该做榜样,而不是教育者。其二,她的研究历程,我读出了四个字:跳出细节。不管感受如何,不管什么身份,感觉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8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