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哇!武汉大学图书馆
2025-5-18 10:58
阅读:414

       2025年5月13-16日,由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理事会联合主办、武汉大学图书馆承办的“学术资源库创新发展研讨会暨CALIS第二十三届引进数据库培训周”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召开。研讨会环节,有场报告“哇”声此起彼伏,甚至全场“哇“声一片。这“哇”声包括惊羡、惊艳、惊叹,由衷敬服与赞美!会议新闻报道中只有一句话——“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董有明介绍了近年来图书馆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信息来源:https://calis23.calis.edu.cn/Home/Menu/1a229849-84ef-4b86-898c-0d148d0a8106)作为身临其境者,试图讲述背后的故事。

       董有明馆长演讲的题目为《守正创新 奋力有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实践》,汇报提纲为:一点成绩(为学校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两个“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及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及融合);三个“五”发展目标(“五大中心”建设;“五化”现代化新征程;“五学”服务导向);四句“六字”工作计划(抓班子,强队伍;保基本,防风险;抓质量,聚智慧;增信心,激活力);五点发“力”(以2024年度为例)。现有事业编人员160人,非编人员81人。师生满意:据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图书馆提供充足的图书电子资源”位居满意度第二,仅次于“学校优美环境”;据机关与直属单位“数智武大”建设师生满意度调研,“92.6%的学生对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等各类线上服务表示满意”排名第一。“五化“指智能化、数字化、自主化、兴文化(打造书香精品)、专业化。“五学”(服务学生、服务学者、?、?、服务学术)。五点发“力”(纵深发力,建设一流的全学科文献资源保障,做到丰富全面;创新用力,数智赋能智慧服务转型升级,做到快捷可及;持续加力,知识信息服务提质增效,做到守正创新;同向同力,彰显文化阵地传承发展价值,做到文化育人;真情奋力,形成团结奋进全员共进的文化生态)。

      董馆长的演讲激情澎湃、逻辑清晰、数据详实、简明扼要。演讲时长为18分钟,我在现场拍了40张PPT,有些内容未拍到。有些内容需要身临其境且专心聆听才能获取到。比如:2021-2024年直属单位年度综合考核排名第一;三分之一的专业馆员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毕业生;文献资源经费数据;馆内设立的科研奖励数据。

      参会期间,我有幸实地参观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多个馆舍,包括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武汉大学图书馆老馆(现为档案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分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该馆与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相邻,亦归图书馆管辖。其中珞珈文库我先后去了多次,第一次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同行领我参观,受到热情接待,此后多次是自行探索与发现(我认为确实是“特色亮点”,详见延伸阅读(2))。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实力强劲,图书馆水平也是始终名列前茅。当前的业态环境,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普遍受到较大冲击,武汉大学图书馆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实地参观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更多细节,给我的感悟是:武汉大学图书馆成绩的取得是点点滴滴奋斗出来的,来之不易的。武汉大学图书馆——真棒!(Well done!)          

延伸阅读:

(1)武汉大学图书馆5年发表的以自身为例的文献辑录

[1]周燕妮,刘霞,宋登汉,等. 推进特色文献转化利用 助力大学文化建设发展——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实践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3, 41 (06): 31-35+41. 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23.06.005.

[2]龙泉,赵爽,秦也则. 智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体系应用与实践——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3, (05): 71-77. DOI:10.14064/j.cnki.issn1005-8214.2023.05.009.

[3]周力虹,李平,王迪. 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提升路径研究——以某“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例 [J].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03): 72-83. DOI:10.13366/j.dik.2024.03.072.

[4]刘霞,马浩琴,何汶,等. 学术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分析服务的转型探索——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 [J]. 图书馆杂志, 2023, 42 (03): 44-51. DOI:10.13663/j.cnki.lj.2023.03.006.

[5]龙泉. 高校图书馆多元空间用户画像构建与分析——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 [J]. 图书馆杂志, 2023, 42 (02): 120-131. DOI:10.13663/j.cnki.lj.2023.02.015.

[6]朱丹. 基于WCI的高校图书馆微信推文影响力及运营策略探究——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2, (09): 104-112. DOI:10.16384/j.cnki.lwas.2022.09.011.

[7]王新才,周荣. 守先待后 笃行致远——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探索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 40 (03): 13-16+47. 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22.03.003.

[8]龚芙蓉. 基于元认知的泛信息素养情境化教育模型构建与教学实践探析——以武汉大学图书馆本科课程为例 [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 (17): 18-25. DOI:10.15941/j.cnki.issn1001-0424.2021.17.003.

[9]程颖,凃艳玲,李云华. 百度学术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应用思考 [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 (02): 40-46.

[10]王新才.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集思广益、务实创新——武汉大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经验与思考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 39 (01): 15-17. 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21.01.003.

[11]夏正伟,李全,端文慧,等. RFID图书自动盘点机器人应用研究——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 [J]. 图书馆杂志, 2020, 39 (01): 61-66+55. DOI:10.13663/j.cnki.lj.2020.01.007.

(2)特色亮点——珞珈文库

信息来源:周燕妮,刘霞,宋登汉,等.推进特色文献转化利用助力大学文化建设发展——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3,41(06):31-35+41.

2.3 彰显学术文化的珞珈主题文献

武汉大学建校一百多年,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创造了丰硕的学术与文化成果。武大馆长期致力于收集与整理具有学校特色的文献,包含师生论著、校园文化以及其他反映学校发展历史、学术成果与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通过实体馆藏、数字化平台、综合信息系统等方式打造了彰显武汉大学文化特性的多类型、相互补充、相互协同的“珞珈”(武汉大学的别称)主题文化知识系统及其品牌,已形成方阵效应。

(1)以珞珈文库为代表的实体文献。

珞珈文库典藏武汉大学师生校友著述,现有馆藏2.5万余册,重点展示经典著作、获奖作品及优秀教材,历任校长、两院院士、资深教授、知名学者、杰出校友的著述,以及民国老讲义、手稿等珍贵资料。同时建设有虚拟文库智慧孪生平台扩展实体馆藏功能

(2)以机构知识库为代表的数字文献.武汉大学机构知识库是收录武汉大学自成立以来所创造的各类知识成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收录64万余条元数据,近3万位学者,有44万余篇期刊论文、近16万篇学位论文。此外还建设有武汉大学名师库、珞珈影像库,武汉大学师生、校友的各类数字化知识产品,包含手稿档案、艺术影视、摄影绘画、科教录像等。

3.2 珞珈文化方阵“资源再造、智慧服务”

武大馆充分发挥珞珈文化方阵资源效能,深度挖掘,多维效用,打造图书馆引领的珞珈文化精神空间,通过资源再造与智慧服务,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了图书馆在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引领职能。

(1)资源再造。以珞珈文库为重点,实现特色资源的空间再造、记忆再造和内涵再造。通过服务新生教育、招生宣传、团体参观等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举办“学成以归--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校友学位成果转化文献展”“百年文脉 珞珈传承--人物关系趣味系列展”等营造沉浸式珞珈文化记忆空间,使珞珈文库因其文化内核成为师生爱校教育、校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新地标”和“打卡地”。参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中心口述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完成了彭斐章、谢灼华、沈继武、詹德优、燕今伟,俞君立6位先生的口述史访谈与制作,拓宽了珞珈主题特色文献的内涵。

(2)智慧服务。

武汉大学机构知识库是师生论著最完整、最全面、颗粒度最细的数字资源平台,也是学校论著成果的唯一数据源。系统切实简化了学者论著填报工作,实现了“一次认领、少量填写、数据通用”,并可按需生成影响力报告,建立个人主页,提升学术影响力;简化了科研绩效统计工作,能可视化、多角度展现校院两级学术成果及相关影响力数据,通过接口服务于职称评聘、年度考核、人才评价等各类管理系统,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提供可信数据和决策参考。

4.3 人才队伍建设

(1)壮大相关岗位队伍力量。

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近年来通过校内调动、事业编招聘、合同制招聘及退休返聘等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了古籍整理与保护、特藏整理、宣传推广等岗位的专业馆员配置,基础性工作人员比例逐年下降,专业性与研究性工作人员比例不断提升。如特藏中心现有馆员14人(硕士以上学历7人),古籍保护中心现有馆员8人(硕士以上学历7人),实现了“老、中、青”三代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整体呈现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态势。

(2)加强相关岗位人才培养。

促进学校职称评聘制度优化,设立青年馆员科研引导基金项目,加大服务创新、学术科研扶持力度,制定《馆员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拓展国内外培训交流等,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全面推进专业馆员能力提升。近年来,武大馆举办了"西文文献保护与修复研修班”,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资深文献保护专家担任授课教师;举办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图书馆及古籍保护单位的代表展开交流。同时派出馆员参加特藏建设、古籍整理与保护、宣传推广等相关业务培训及学术会议100余人次,并取得相应结业证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1.png

武汉大学图书馆2.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615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