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与图书馆同行D馆长交流,他的角色是“双非高校”头部馆副馆长角色,由图书馆内部提拔为馆领导的。我说:“当前高校馆越来越被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馆自身真的越来越弱,越来越空,自己真的是什么也没有,完全被人牵着鼻子走。”D馆长说:“是的,我也是同样的感觉。资源、技术、平台这三个元素没有一个是图书馆自己的,没有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再悲观一些,人才也不行。有图书馆学专家说卓越的图书馆做人才,但是优秀的人才不来图书馆。慢慢的,图书馆真就是一个制度性的存在了。”我说:“当前,只是在表面上说说馆员有多重要,需要有这能力那能力,现实很残酷。真的有能力的还不如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D馆长说:“太对了,甚至新招的馆员已经有这样的想法了,这几年我们招的馆员,好几个都是工作以后又考过来的,俗称‘上岸’。‘上岸’就是为了舒服,能力还没有,态度就开始向老馆员看齐了。”
与另一头部高校馆资深馆员W老师交流。W老师说:“我们图书馆水平一般。”我说:“谦虚了。图书馆水平也是始终名列前茅。当前的业态环境,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普遍受到较大冲击,你们仍然是佼佼者。”W老师告诉我,现在馆领导对科研很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和信息管理学院联系合作也紧密了。科研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抓手。以我自身近年对头部高校馆同行的观察(包括实地参观、同行交流、舆情观察),头部馆的馆领导和馆员对自身所在馆的状态大多属于不大满意。W老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尝试过外包,外包干不了,自嘲庆幸“还有饭吃”。
高校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在新业态环境下,让人越来越困惑。“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亦不例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少,高校图书馆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统计与评价亦做了不少工作。人事制度改革,图书馆定编定岗,定多少便,设多少岗,愁了一年又一年。新一轮战略规划开启,家家高校馆又添新愁。业界一种愿望是期待有权威的指导政策用以“据理力争”或“照章办事”,很遗憾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似乎是空白的。为适应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该文件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有指导意见的,包括“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多少高校真正认真贯彻落实?这是为什么呢?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内设机构,高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实际是分层分级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存在若干层级,分处若干发展阶段。各自肩负的目标、任务,履行的职责,实际是不同的。当前许多本科以上高校图书馆进人门槛要求为博士学历,部分公众(包括部分图书馆从业者)真的可以说是“大惊小怪”。一刀切为博士学历多少有点不切实际,但理论上应该占有一定比例并无不妥,应该算是与时俱进。博士点建设单位要求专任教师博士学历占比为45%以上,双一流高校的专任教师博士比有的高达90%以上,相关高校的图书馆人力资源亦需要“跟上”。因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高校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知识一问了之、一答了之,还得进一步想想,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近年,不少专业博士就业并不容易。有意愿入职高校图书馆的不发其人。入职时提供什么样的待遇?入职后提供什么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有一定比例的高校真的很犯愁,不知道该怎样发挥博士学历馆员的作用。图书馆现有工作岗位似乎是“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大可能有专职的科研岗位,甚至连教学岗位亦越来越少。以往,本科院校要求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有部分高校图书馆设有专职的教学岗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做科研,尤其是长期做科研,难度是很大的。过去,有部分高校图书馆设有科技情报研究所,有的还承担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生培养任务,近年,可以说是所剩无几,好些高校图书馆的学位点,种种原因被撤销了或“脱钩”了。
高校图书馆需要人才,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终一生的人才。考察图书馆史,确实有这样的人才,为数还不少。这些年,高校图书馆经历了重大变革,推动力包括技术的快速变化、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原始资料和数字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需要更好地尊重历史、尊重人才、循序渐进、开创未来。
延伸阅读:
文心4.5 Turbo回答“高校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信息枢纽与知识服务中心,其人才需求正随着数字化转型、学科服务深化及行业趋势演变呈现多元化特征。结合2025年最新招聘动态与行业研究,高校图书馆所需人才需具备以下核心能力与素质:
一、专业能力:传统与新兴领域的双重支撑
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基础
需掌握文献编目、信息组织、读者服务等传统技能,如**学院招聘明确要求“熟悉图书馆业务流程”。
具备学科服务能力,如学科馆员需了解对口学科前沿动态,为科研提供定制化支持。
数字化转型技能
数字资源管理:熟练操作电子资源采购、分类、长期保存系统,如国家图书馆招聘中强调“数字资源管理、数据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掌握数据库维护、移动服务开发(如APP、小程序)、AI工具应用,以适应“资源服务方式移动化”趋势。
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工具挖掘用户行为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如通过借阅记录调整采购策略。
跨学科知识储备
学科馆员需具备理工、医学、人文社科等背景,如江西工程学院招聘中提到的“机械类、能源动力类”需求,以支持应用型高校科研需求。
掌握专利检索、成果转化流程,助力产学研合作。
二、综合素质:适应复杂场景的关键能力
科研与创新能力
参与图书馆学术研究,如撰写论文、申请课题,推动服务模式创新。
具备“创业精神”,如东南大学图书馆通过“淘汰制”激发馆员探索新服务(如虚拟现实导览)。
沟通与协作能力
对内协调技术、采编、读者服务部门,对外与院系、出版社合作(如联合开发学科数据库)。
需具备“心理适应力”,面对经费缩减或用户偏见时保持服务热情。
自学与应变能力
跟踪技术更新(如区块链在版权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培训(如Naomi Korn版权课程)持续学习。
应对突发事件(如系统故障、读者投诉),需快速制定应急方案。
三、行业趋势驱动的专项需求
特色资源开发能力
推动“尘封文献数字化”,如美国高校合作项目将地方历史文献转为开放资源,需掌握OCR、元数据标注技术。
策划特藏展览与文化推广,如结合校史开展“学术档案创意展”。
开放科学推动能力
宣传开放获取(OA)资源,协助教师完成“研究数据管理计划”,符合“资源服务方式合作化”趋势。
参与学术诚信建设,如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培训师生。
绩效评估与管理能力
运用“数字资源绩效管理”工具,评估电子书使用率、数据库成本效益。
参与图书馆战略规划,如制定“五年数字化路线图”。
四、招聘实践中的差异化要求
学历与年龄:**图书馆要求硕士≤30岁、博士≤35岁,**学院放宽至本科(需“优秀者”)。
政治素养:……
实践经验:如**大学临时学科馆员强调“硕士学位+实践经验”结合。
总结:未来图书馆员的能力模型
高校图书馆需要的人才已从传统“图书管理员”演变为“信息架构师+技术专家+学术伙伴”。核心画像为:
专业深度:图书馆学基础+学科知识+信息技术;
服务温度:用户导向、跨文化沟通、心理韧性;
创新广度:数据驱动决策、开放科学实践、服务模式迭代。
随着AI与元宇宙技术渗透,未来图书馆员或需掌握“虚拟空间资源设计”“智能问答系统训练”等前沿技能,持续推动图书馆从“知识仓库”向“创新孵化器”转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385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