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按:2015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中“第三条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燕今伟,朱强对2015版“高校图书馆职能和任务的再定位”做了解读。“《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已经明确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文化立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和图书馆界已经非常重视的工作。新《规程》在第三条在保留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这一表述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既遵循了《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又适应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实际承担的社会职能的现状。”(信息摘自: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2):9-13.) 1987年6月1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彭珮云《适应时代要求 明确发展方向 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注:国家教委指定彭珮云担任图工委主任)。这份报告中首次提出高校图书馆的两项职能。报告中还明确指出“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合格而且稳定的图书资料情报专业队伍,不仅是当前工作的急需,也是九十年代高校图书情报事业能否更快发展的关键。各级领导应予以充分重视,切实抓好。必须再次明确,高校图书资料情报人员是一支专业队伍,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组成部分,应该按照专业工作要求配备人员,形成合理结构。……”彭珮云所做的报告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较好地达成“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发展方向”愿望。两项职能的提法,自2002版开始将“情报职能”替换成了“信息职能”,实质内涵大同小异。今天,我们仍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两项职能,有传承,有发展,有的放矢,与时俱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开设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少、师资队伍越来越窘迫……)。笔者“导演”了一场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研讨会”。4月28日特邀4种生成式AI直接回答“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什么?”。4种生成式AI出场顺序为:豆包、文心一言、DeepSeek、CNKI AI学术研究助手。前3种事开源的,第4种事闭源的。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答题模式是相似的,所生成内容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特此粗略编辑并分享,仅供参考。
1 豆包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高效获取、评价、管理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支撑学术研究、终身学习和创新实践。其核心内容通常围绕以下维度展开,结合高校教学需求和时代特征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
一、基础信息素养:意识与认知构建
信息意识培养
理解信息的价值:明确信息在学术研究、解决问题中的核心作用,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信息缺失对科研的影响。
识别信息需求:训练学生精准描述信息需求,区分 “已知信息” 与 “待检索信息”,如通过课题拆解练习确定关键词。
信息生态认知
信息资源类型:系统介绍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数据集、多媒体等不同载体的特点,例如对比 CNKI 期刊论文与 IEEE 会议文献的适用场景。
学术信息传播体系:讲解 “出版 - 索引 - 检索” 流程,如 SCI/SSCI 收录机制、开放获取(OA)资源(如 DOAJ、PubMed Central)的获取途径。
二、核心能力培养:检索、评价与管理
1. 信息检索能力
工具与技术:
专业数据库检索:覆盖学科主流平台(如文科的 JSTOR、Web of Arts & Humanities,工科的 EI、Scopus),训练布尔逻辑、截词符、字段限定等检索技巧。
跨库检索与发现系统:掌握图书馆一站式发现平台(如 EBSCO Discovery Service、Summon)的跨库检索与结果筛选。
网络信息检索:区分学术资源与网络信息,如利用 Google Scholar 高级搜索、CRAAP 测试法(Currency, Relevance, Authority, Accuracy, Purpose)评估网页信息可信度。
场景化应用:
课题检索策略:针对具体研究问题(如 “碳中和技术专利分析”)设计检索式,兼顾查全率与查准率。
多语言资源获取:处理英文、日文等外文数据库(如 ScienceDirect、KAKEN),基础小语种资源检索(如法语的Cairn.info)。
2. 信息评价与筛选
质量评估标准:
学术严谨性:通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标识、期刊影响因子(JCR)、中国科学院分区判断文献价值。
适用性分析:结合研究目标评估信息的相关性,如区分综述论文与原创研究论文的不同用途。
批判性思维训练:
数据与观点验证:追溯信息来源(如引用文献的原始出处),识别误导性数据或偏见性表述。
跨平台交叉验证:对比 CNKI、WoS、PubMed 等数据库的检索结果,避免单一信源依赖。
3. 信息管理与组织
文献管理工具:
基础工具:EndNote、Zotero、NoteExpress 的文献导入、标签分类、格式排版(如 GB/T 7714 引用标准)。
进阶应用:利用 Zotero 群组协作管理团队文献,通过 EndNote 在线版实现多设备同步。
知识组织方法: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按学科、研究主题或项目分类管理文献,如采用 “金字塔结构” 构建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三级文件夹。
数据管理入门:针对实验数据,讲解 FAIR 原则(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如使用 Research Data Australia 存储科研数据。
三、高阶应用:学术规范与创新实践
学术伦理与合规
学术诚信教育:
杜绝剽窃:明确抄袭、不当引用的界定,演示 Turnitin 等查重工具的使用,讲解 “合理引用” 与 “间接引用” 的区别。
版权合规:学习 CC 协议(知识共享许可)、开放获取政策,避免侵权使用受保护的文献(如通过馆际互借合法获取付费资源)。
科研规范训练:
文献综述写作:指导如何通过文献分析梳理研究脉络,构建 “研究空白 - 创新点” 逻辑链。
学术论文结构:解析 IMRaD 格式(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强调数据图表的规范引用(如图表来源标注)。
研究支持与创新能力
科研全流程赋能:
开题阶段:利用 Web of Science 的 “分析检索结果” 功能绘制研究热点图谱,识别领域前沿(如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确定 “元宇宙” 研究的核心方向)。
写作阶段:通过 CNKI 的 “可视化分析” 工具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寻找领域权威学者;利用学术网络平台(ResearchGate、ResearcherID)建立学术联系。
跨学科与创新思维:
数据驱动决策:结合案例教学,如分析 “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效果” 时,指导学生整合教育类期刊数据、政府报告、社交媒体评论等多源信息。
创新实践项目:支持学生参与信息素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通过模拟科研课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四、技术与工具:数字化素养进阶
信息技术应用
基础工具:Office 套件(Word 文献排版、Excel 数据统计)、思维导图工具(XMind 梳理研究框架)。
进阶技术:Python/R 的基础数据爬取(如用 BeautifulSoup 获取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数据)、可视化工具(Tableau 制作文献发表趋势图)。
新兴技术应对
数据素养:讲解 SPSS 基本统计分析、问卷星数据收集,区分描述性统计与推论性统计的应用场景。
媒体素养:评估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信息载体的可信度,如识别 “学术科普视频” 中的专业术语准确性。
数字伦理:讨论 AI 生成内容(如 ChatGPT 撰写的文献综述)的合理使用边界,强调人工审核与原创贡献的重要性。
五、个性化与分层教学
对象细分
本科生:侧重基础检索、学术规范,如 “如何撰写课程论文的参考文献”“避免学位论文格式错误”。
研究生 / 博士生:聚焦高级检索(如专利数据库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数据管理、跨学科资源整合,支持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写作。
教师 / 科研人员:提供学科服务(如医学图书馆的循证医学资源检索)、学术出版指导(如期刊选择、投稿流程)。
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程体系:必修 / 选修学分课(如 “文献检索与利用”)、专题工作坊(如 “EndNote 高级应用”“R 语言数据可视化”)。
线上资源:MOOC 课程(如中国大学 MOOC 的 “信息素养 —— 学术研究的必修课”)、动态指南(图书馆官网的 “检索百宝箱” 视频教程)。
嵌入式教学:与专业课程合作,如为 “环境科学” 专业学生讲解 Web of Science 的 ESI 学科分析功能,辅助确定研究方向。
六、伦理与社会责任
信息公平与普惠
关注残障学生需求:提供屏幕阅读器适配教程、盲文文献检索指导。
开放获取倡导:推广 OA 资源使用,降低学术资源获取门槛(如推荐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Books 免费电子书平台)。
信息安全意识
防范信息泄露:讲解学术数据库账号安全(如不共享 VPN 密码)、网络钓鱼邮件识别(如验证发件人域名真实性)。
总结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以 “培养终身学习者” 为目标,从基础的信息检索到高阶的科研创新,从技术工具使用到伦理责任认知,形成 “知识、技能、素养” 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贴合学术需求的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手段和个性化支持,帮助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建立核心竞争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学术与社会环境。
2 文心一言(文心4.5 Tubbo)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其教学内容围绕信息意识、技能、伦理与创新展开,具体涵盖以下方面:
一、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基础能力,包含四个维度:
信息意识:对信息的敏感度及需求判断能力(如主动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信息知识:理解信息基本概念(如元数据、数据库类型)及技术原理(如检索算法)。
信息能力:高效获取、评估、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如精准检索文献并批判性分析)。
信息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及伦理规范(如引用规范、数据隐私保护)。
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目标
宏观目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信息人才,使其能通过信息驱动创新与终身学习。
具体目标:
检索能力:熟练运用学术数据库(如CNKI、Web of Science)及搜索引擎。
批判思维:评估信息真实性(如鉴别学术不端行为)及权威性(如判断期刊影响因子)。
实践应用:将信息整合至学术研究(如文献综述撰写)或解决现实问题(如数据分析报告)。
伦理意识:遵守版权法、避免学术抄袭(如正确使用引用格式APA/MLA)。
三、核心教学内容
1. 信息检索技能
工具与方法:
数据库操作:布尔逻辑检索、高级筛选(如按年份/文献类型)。
学术搜索引擎: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的精准使用技巧。
实践场景:
案例演示:通过“如何查找某领域近五年高被引论文”训练检索策略。
嵌入式服务:在学科课程中指导论文写作中的信息引用(如指导工科学生查找专利文献)。
2. 信息评估与管理
评估标准:
可靠性:核查信息来源(如官方网站vs.自媒体)。
时效性:判断数据更新频率(如统计年鉴的版本差异)。
管理工具:
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自动生成参考文献)、Zotero(团队协作共享)。
云存储:利用OneDrive/Google Drive实现跨设备资源同步。
3. 信息创新与应用
学术写作:
引用规范:避免抄袭(如使用Turnitin查重系统)。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图表(如用Python的Matplotlib库绘制趋势图)。
数据分析:
基础统计:SPSS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
大数据工具:Python爬虫抓取网络数据(如分析社交媒体舆情)。
4. 信息伦理与法律
法律法规:
版权法:合理使用引用(如“引用不超过原文10%”规则)。
隐私保护:匿名化处理调研数据(如GDPR合规要求)。
学术诚信:
案例警示:解析学术不端案例(如伪造实验数据)。
伦理决策:在研究中平衡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四、教学方法与模式
1. 课程体系设计
基础课程:
《信息检索与利用》:数据库操作、学术规范。
《学术诚信与伦理》:版权法、引用规范。
实践课程:
信息分析项目:分组完成“某领域研究热点分析”报告。
数据可视化工作坊:使用Tableau制作交互式仪表盘。
2. 创新教学方法
PBL(问题导向学习):
案例:通过“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训练信息整合能力(需查找政策文件、调研数据)。
案例教学:
场景模拟:分析“某论文因引用错误被撤稿”事件,讨论学术规范。
嵌入式服务:
学科融合:在计算机课程中指导“如何查找算法优化案例”。
3. 评估与反馈
形成性评估:
课堂练习:实时检索竞赛(如30分钟内查找指定文献)。
小组项目:提交信息分析报告并答辩。
总结性评估:
信息素养测试:模拟真实场景(如“申请基金需查找哪些支持数据”)。
作品集评审:综合评估文献管理、数据分析等成果。
五、实践案例与资源支持
1. 活动形式
讲座与工作坊:
主题:“AI时代的信息筛选策略”“学术不端案例解析”。
竞赛:
信息检索比赛:模拟科研场景(如“查找某疾病最新治疗方案”)。
数据分析马拉松:24小时内完成从数据抓取到可视化的全流程。
2. 资源平台
图书馆资源:
电子资源:电子书(如Springer Link)、多媒体数据库(如TED演讲)。
特色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如通过CALIS获取外文文献)。
协作工具:
在线平台:Blackboard(课程管理)、Microsoft Teams(小组协作)。
虚拟实验室:模拟数据分析环境(如Jupyter Notebook在线编程)。
总结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通过系统化课程、实践项目及多元化资源,培养学生从信息获取到创新应用的全链条能力,助力其适应数字化学习与研究需求,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的信息时代人才。
3 DeepSeek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围绕信息获取、分析、利用及伦理等多个维度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以下是其核心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总结:
一、基础信息意识与图书馆资源使用
新生入馆教育
通过小班培训、实地参观、宣传手册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图书馆布局、借阅规则、电子资源等基础服务。例如,清华大学通过“新生专栏”提供视频教程和自测题,北京大学以博客形式展示图书馆资源。
实践检验:通过游戏化测试(如排书比赛)或考试(如借阅权限开通)巩固学习效果。
图书馆资源导航
教授学生使用书目检索系统、电子资源平台(如知网、万方),以及文献管理工具(如NoteExpress)。
二、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
检索技术与工具应用
包括关键词选取、检索式构建、数据库选择(如学术数据库与生活类工具)等。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通过“假期计划”“求职就业”等情境任务,教授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电子地图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4。
进阶内容:涉及专利检索、标准文献查询、科学数据分析等专业场景。
学术资源利用
文献检索课(如毕业论文资料收集)、学术写作规范(如参考文献标注)及科研工具使用(如论文查重系统)。
三、信息伦理与安全
学术规范与知识产权
强调避免抄袭、合理引用文献,并通过案例分析学术失范行为(如论文相似性检测软件的警示作用)。
介绍数据隐私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如求职中的信息去伪存真)。
信息道德教育
探讨信息传播的伦理问题,如维基百科的“可查证性原则”,以及生成式AI时代的信息真实性判断810。
四、应用场景驱动的实践能力
学业与科研支持
帮助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毕业设计,包括选题策略、文献综述撰写、数据管理等410。
嵌入式教学: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将信息素养嵌入专业课程,与教师协作设计教学案例13。
生活与职业发展
教授旅行规划、健康信息筛选、求职信息分析(如雇主背景调查)等实用技能24。
五、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分层进阶教学
针对不同年级设计课程:大一以基础普及为主(如资源检索),大二大三侧重深度应用(如科研工具)。
线上线下融合
利用MOOC平台(如温州大学的慕课学分项目)、微视频(2-5分钟知识点)及翻转课堂,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57。
通过竞赛、小组作业(如校园创新项目调研)增强互动性。
激励机制
设置学分奖励(如听满讲座可获课外学分)、证书颁发(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培训证书)等,提升学生参与度。
六、技术驱动的教学拓展
数字资源与工具
推广电子书、学术社交网络(如ResearchGate)、数据分析软件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
利用微信公众号、APP等移动端平台提供即时服务(如数据库校外访问指南)。
人工智能与未来挑战
探讨生成式AI(如ChatGPT)对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信息验证能力。
总结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以“需求导向”为核心,内容覆盖从基础资源使用到高阶科研能力的全链条,并融入伦理教育和技术前沿。其目标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中的独立思考与终身学习能力。未来,随着AI技术的渗透,教学内容需进一步强化信息真实性判断与伦理规范,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
4 CNKI AI学术研究助手
4.1 CNKI AI学术检索(通用)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围绕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适应信息社会的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必备素质,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构成。信息意识涉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主动获取的态度;信息能力包括识别、获取、评估、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则强调在信息使用中遵守伦理和法律规范。
教育的主要内容:
信息获取与评价能力:学生学习如何有效获取信息资源,并评估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信息利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将信息应用于学习和研究,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感:强调合理使用信息,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信息伦理。
教育的实施方式:
课程设置:通过文献检索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系统讲授信息素养知识。
实践活动:组织信息检索培训、实际操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数字化资源利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供多样化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的重要性:信息素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帮助他们在信息社会中有效生存和贡献价值,也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通过课程优化、实践活动、数字化建设等措施,高校图书馆能够有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信息时代的人才奠定基础。
4.2 CNKI AI学术检索(研读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能力:培养读者识别所需信息、选择合适的资源、使用有效的检索工具和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高校图书馆会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文献检索工具、数据库和互联网等资源进行信息查询,以满足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信息评价能力:培养读者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判断的能力。这包括识别信息的来源、评估信息的质量以及辨识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能力。例如,高校图书馆会通过专题讲座或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评估信息的可信度。
信息利用与创新能力:培养读者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并转化为知识的能力。例如,高校图书馆会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信息管理工具(如参考管理软件)来组织和引用信息,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感:培养读者在信息社会中遵守法律、道德规范,保护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意识。例如,高校图书馆会通过信息伦理教育,让学生了解信息传播中的法律底线和道德要求,以及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检索与工具使用:教授读者如何高效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检索工具,如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引擎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等。例如,高校图书馆会组织信息检索培训班,教学生掌握检索技巧,如关键词检索、布尔逻辑检索等。
信息意识与信息行为:培养读者在信息环境中主动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行为。例如,高校图书馆会通过开展信息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具备主动发现信息需求、合理规划信息获取过程的能力。
信息道德与伦理:培养读者在信息使用过程中遵守相关伦理规范的意识。例如,高校图书馆会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引用他人作品,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或剽窃。
信息组织与分析能力:提升读者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例如,高校图书馆会通过实践训练,教学生如何利用图表或数据可视化工具将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总结来说,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围绕信息获取、评价、利用、创新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适应信息社会所需的综合能力。
4.3 CNKI AI学术检索(创作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更好地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管理和利用能力,从而提升其学术研究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信息检索与获取
信息需求分析:学会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类型和范围。
数据库与资源利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万方、维普、Springer、PubMed等),以及开放获取资源。
检索技巧:教授高级搜索技巧,如Boolean逻辑、关键词检索、字段限定、截词检索等。
网络资源利用: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搜索引擎(如Google Scholar、Bing Academic)和开放获取资源(如arXiv、PubMed Central)。
2. 信息评价与辨识
信息源的可信度:帮助学生评估信息的来源可靠性,区分学术资源、商业资源和社交媒体信息。
学术文献的评价:学会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如查看作者背景、研究方法、引用情况等。
网络谣言与假新闻识别:培养批判性思维,识别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
3. 信息管理与组织
文献管理工具:教授学生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Zotero、Mendeley),帮助整理和存储文献资料。
笔记与知识组织:指导学生如何高效记录和整理信息,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信息可视化:教授学生利用工具(如MindMap、Tableau)将信息可视化,便于理解和分析。
4. 学术诚信与伦理
学术规范:讲解学术写作中的引用规范和避免抄袭的重要性,教授如何正确引用文献。
学术抄袭检测:指导学生使用查重工具(如Turnitin),检查论文的原创性。
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学生的版权意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5. 数字工具与技能
数字资源利用:如电子书、在线期刊、多媒体资源的使用。
数据可视化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工具(如Excel、Python、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学术写作与发表: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并利用图书馆资源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
6. 信息伦理与安全
数据隐私与安全:教授学生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防范信息泄露。
学术诚信:强调在信息检索和使用中的道德规范,避免虚假引用和数据造假。
网络素养:提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
7.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环境。
持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源和其他渠道,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
8. 学科领域定制化内容
根据学科或专业的特点,提供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
人文社科:关注文献解读、历史资源的利用。
理工医:关注实验数据的获取、专利信息检索。
艺术设计:关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查找与利用。
9. 实践与反馈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案例(如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素养技能。
反馈与改进:通过测验、作业或实践项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供改进建议。
总结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还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复杂化,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377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