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2024年7月6日下午,圕人堂QQ群部分成员围绕2011年的《2050年学术图书馆尸检报告》展开了交流与探讨,予以整理编发。
叮咚:@图谋(图谋.图书馆员AI素养学习笔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40934.htm
AI研发与应用,中外文数据商几乎第一时间各显神通,接二连三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与服务,本文简略介绍知网系列。) Elsevier把他的论文喂给Scopus AI,知网把他的论文喂给华知AI,基于这些AI的智能问答不就是图书馆喊了很多年的知识服务嘛。
图书馆就是信息或者知识的中介,或者说二道贩子。当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利用依托第三方技术或者工具直接沟通的时候,图书馆的用处就越来越小了。资源、技术以及依托于二者的服务平台越来越依赖于商家,更精准点说是依赖于经费,图书馆还能走多远?再乐观点,优秀高校图书馆还有特色资源建设、还有一批优秀的馆员,但是广大的双非高校图书馆还能如何发展?
叮咚:再回顾一下2011年的《2050年学术图书馆尸检报告》:
1.馆藏图书无人问津。
2.图书馆培训失去意义,无论是数据库还是网络都向着简单易懂的方向发展。
3.信息检索教学被合并到一般教学课程中,因为就连图书馆员自己向学生传授有用的信息检索知识时也感到力不从心。
4.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员都成为了技术部门的一份子。
5.参考咨询服务消失,代之以低于人力资本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
6.经济战胜了质量,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逐渐成为了奢侈品。
弯曲的直线:第1.2.3.5条有的已经成为现实或逐渐在成为现实,第4条理解不了,第6条表示图书馆物理形态的消失吗?
南航姚*:@叮咚 这预见挺准的啊
叮咚:@弯曲的直线 第4条我理解的意思是技术越来越重要,图书馆被合并了。比如现在的信息技术中心或者网络中心合并。第6条是说,经济下行或者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款或者预算会降低,不再维持那么高的服务质量、不再养那么多人。
弯曲的直线:第六条“经济战胜了质量”,什么意思?
叮咚:@弯曲的直线 上面回复了:第6条是说,经济下行或者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款或者预算会降低,不再维持那么高的服务质量、不再养那么多人。
弯曲的直线: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第六条预测的是经济下滑以及经济下滑对图书馆的影响?这不科学吧。
叮咚:@弯曲的直线 我感觉是这么个意思;或者说是随着信息来源的日益广泛,高校会削减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经费、削减人员编制。这么说的话,是不是感觉也应验了?
南航姚*:这里的“经济”,个人理解就是划算。
读书达理:现在“经济”型图书馆多,以后图书馆变成奢侈品。
叮咚:@南航姚* 是这个意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的窘迫迫使高校和图书馆降低服务质量。
南航姚*:图书馆是商务舱,过分昂贵。
叮咚:大一点的图书馆,每天的空调和照明费用都得一两万块钱吧。
弯曲的直线:第六条是“服务质量屈服于经济压力”的意思。昨天和一位考研的学生聊了聊,问他是否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学习,他说几乎不使用,大多在B站上找资源,另外就是看一些幕课来学习。
biochem:@弯曲的直线 图书馆可有可无。
麦子:@叮咚(再回顾一下2011年的《2050年学术图书馆尸检报告》:……) 按现在的发展,可能不需要25年,我觉得美国高校馆大概10年就差不多了, 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已经在呈现中。不过这个过程核心是资源的全面电子化,尤其是书籍。所以,只要不外包业务把自己终结,另外电子书的地位不解决,我觉得中国图书馆的前景十分光明,因为现在国内图书馆的纸书流通量还是很大,书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推广纸书,而读者和图书馆内部还是没把电子书和纸本同等看待,而我们现在是把电子书远高于纸书对待。所以,在中国图书馆的可以持续很多很多年,因为纸书的量中国同类馆很大, 现在我们每月上架的纸书大概只有50本样子。但实际馆藏增加量大约每年5万种以上,而且因为是纲目选书,所以这是精选的精选。所以,加上一些配套的东西(馆际互借,远程联合书库)实际实力,两者的差别那就太大了,即使一个中型馆就可以轻松比得上每年有过亿经费的中国超级大馆。当然,这个打法可能不讲武德,因为这几乎是单打对群殴。但从读者看,体验上没有差别,因为延迟只有2、3天,而且你自己可以在家里操作, 如果是纸书,到时去拿就可以了。
麦子:现在管理的关键的关键其实是成本控制,你再有钱也是这样。你想:钱已经少的可怜,但还是买大量折扣书, 对提高收藏质量一点用处都没有,但钱就大量流掉了。
弯曲的直线:就馆藏建设来说,本来是很“严谨”的事情,但执行起来却以“应付”收场,副本量大、契合度低、时效性差......叫喊着经费紧张,却胡乱买些东西充数,钱不能花在刀刃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