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三个问题

已有 2748 次阅读 2019-5-24 08:56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书馆学教育

摘自:程焕文,潘燕桃,张靖等.新时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

   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

   中国图书馆事业正处在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可是,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整体规模偏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2017年,我国共有25所高校开设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比1998年时新增了5个图书馆学本科专业点;各院校图书馆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偏小,全国每年的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约为600至700人。目前我国已开设40个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点。 从各院校招生简章可知,各院系每年招收科学学位图书馆学硕士生大约10人左右,粗略估计,我国每年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的人数约为 400人。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招收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人数为1109人,其中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根据上述粗略统计,我国每年培养的图书馆学本科生和硕士生人数大约为2200人左右。

    考虑到图书馆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并非全部是各类型图书馆,不少毕业生热衷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和公司企业,也有自主创业者,最后服务于图书馆的毕业生大体不足总数的50%。 相对我国现有的316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和 2600多个高校图书馆而言,这种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学人才培养已严重滞后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

   (2)图书馆学课程体系未能适应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需求

    受英美 iSchool运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学教育院系亦转向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信息管理和数据科学。 在经历了用信息、知识和数据取代图书馆和图书的几次变更之后,现有的图书馆学课程体系中同样难觅“图书馆”和“图书”的踪影,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核心课程,如图书馆管理、藏书建设、图书分类、图书编目、文献检索、读者服务等,已相继被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挖掘、数据管理等取代,目录学、图书和图书馆史、古籍编目等课程在不少院系的课程体系中消失。一言以蔽之,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导向的泛信息技术课程正在全面取代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这种转变因应了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要求,但是并不能满足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具体需求。 21世纪以来,公共文化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全民阅读推广早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可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等在现有的图书馆学课程体系中十分鲜见。 于是,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犹如浮萍,虽能随着英美iSchool的潮流起伏飘荡,却无法扎根中国大地,满足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求。

    (3)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认同感不足

    图书馆学教育的泛信息技术导向和“去图书馆化”趋向,使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图书馆认知不断淡化。一方面,传统的“馆系合一”图书馆学教育模式在今天已经难觅踪影,现阶段的图书馆学人才培养,多囿于课堂教学,图书馆专业实习日渐式微,学生的图书馆实践能力已不能满足图书馆工作的需要,毕业后到图书馆工作基本上得从头学起。 这使得图书馆对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失去兴趣,以致不少图书馆在招聘毕业生时并不把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作为首选,有的甚至不招收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 如此恶性循环,既不利于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我国的社会认识上地位本来就不高,图书馆学教育的“去图书馆化”又使得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难以建立起学科自信、专业精神和职业情感,专业认同感普遍不足。 这种不足直接导致许多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图书馆就业失去兴趣,在择业上并不把图书馆作为首选,而是备选,甚至根本就不选。这种现象显然与图书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不利于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延伸阅读:

程焕文,潘燕桃,张靖等.新时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

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尤其是图书馆事业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滞后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课程体系未能适应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需求,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认同感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教学团队秉持“文化遗产是根源、文化设施是根基、文化人才是根本”的“三根”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多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多维度的教学支撑机”的“三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早科研、早实践、早服务”的“三早”人才培养方式,创建面向国家文化需求,融合“教学、实践、科研、服务”的四位一体图书馆学教育模式,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向。

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7 08:55:30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46.G2.20190516.1556.003.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180854.html

上一篇: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263期 20190524)
收藏 IP: 117.92.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