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传统技艺乃民族“种质资源”

已有 3218 次阅读 2009-2-10 00:0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遗产, 种质资源, 文化遗产, 种质资源

     

      在农业界、生物界有一种比较好的种质资源、生物基因的保护机制,很值得遗产保护领域借鉴。针对动植物基因越来越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情况,生物界现在推崇的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因为动植物的种质资源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和人类传承。我是学农学的,遗产保护我不是专家,但借鉴农学界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理念,我谈些对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观点。
    第一,怎么认识遗产。遗产实际上就是一种基因,拓展开来是一种社会基因、文化基因、自然基因,遗产属于生命的大系统范畴。但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可能比生命质的基因遗产保护要复杂一些。
      生命要遗传,文化要传承,社会要进化,自然要变化,这里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基因。记得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的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在英国成为世界强国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所深含的一种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承和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成了英国民族的支撑。生物遗传基础是生命质的基因;文化、社会、自然遗传的基因是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正是这些遗产记载了人类社会变迁和自然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遗产的保护,与动植物基因的保护一样,非常重要;遗产的保护事关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强盛。
      第二,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对遗产保护的启示。在动植物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首先是建立基因库,让动植物基因在不受人为干扰的自然进化状态中保存下来,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已经建立不同级别的1757个自然保护区,我国85%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都有保护区保护。自然保护区实际就是生物的基因库,并保持它的原始状态。尽管保持生物的原生态,但基因库也会变化,有些物种在保护区也会消失。生物基因库式的自然保护区通常是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强制保护,具体运作上除了政府投入外,非政府(如生物保护基金会、环保组织、科技社团等)的组织力量也非常重要,有的是靠私人的机制来保存。所以,我以为遗产保存完全可以借鉴生物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建保护区就是什么遗产都不要动,尽量保持原来的状态,把原来的文化基因先保护下来。
       在动物界还有些种植资源濒临灭绝,需要基因抢救,尽量把它们消失的时间往后延。通常采用高科技手段和冷藏的方法,建立的种质资源库,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基因库。其主要任务是保存、评价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保证人类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拥有良好生态环境所必需的生物种质资源的安全。如,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库拥有180种作物、37万份品种/种质;定期要把冷冻库里的种子拿来种植,收获后再保存起来。因为种子有一个生命周期,时间长了生命就会消失。一些地方采取种植园(生物遗产园)、原种圃、生产园等多种方式抢救生物基因;有时也采取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技术来保存和传播生物基因信息。这些都值得在遗产保护中应用。
       在生物学界,科学家对基因研究和价值开发非常重视,如研究开发生物基因的育种和治疗价值等。我们遗产工作者要像生物学家一样,对遗产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要做深入研究,因为遗产的真正价值专家才知道,应该在第一时间发现和传播这些价值。这些价值包括支撑生命的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使遗产基因的历史价值、文化象征的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的价值、生命价值、宗教价值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价值的认同不仅有利于遗产价值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遗产。遗产保护价值的营销需要媒体的配合,对公众特别有价值的、对社会有价值的要大力宣传。媒体的参与可以起到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专家监督的作用。我觉得,现在遗产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得很少,研究不够,所以我赞同昨天有一部分专家的意见,实际上遗产工作者在这方面的责任还没有尽到。
       还有一点,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时候,虽然尽量保持原始状态,实际上生物是进化和变异的。遗产也会这样,虽然我们想办法保持它的原始状态,但也会变异。
      第三,怎么处理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虑技术问题、政治问题。技术问题首先是专家考虑,政治问题是政府要考虑的,伦理问题是社会考虑的。专家在考虑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时候,特别是在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这三个方面都要想到,任何一方面考虑不到,遗产保护和开发最后都实现不了。因为开发和保护实际上是有矛盾的,但在一定程度也可以达到和谐。遗产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公共资源,是民族资源也是世界资源,所以应该是一个公共物品。公共物品遵循的是非竞争性原则,保护是第一性的。即使现在认为没有开发价值的也要保护,因为现在认为没有价值并不代表以后没有价值。
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些国家处理的比较好。欧洲有很多私人捐献给国家的城堡,在保护的时候存在一些难度,于是一些国家采用每个城堡一美元使用权的做法,使这些城堡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因为,他们在这些城堡使用权出让的时候,要求使用者不能改变城堡的原状,而且要保护好所有设施,负责维修。美国的国家艺术博物馆实行的是民间保护的运营机制,是由一个非政府组织把个人捐献给国家的画留存下来,通过国家的财政和基金会的支持,不仅保存艺术品,并且免费供国民参观。
      遗产资源的开发有一个度的问题。旅游与遗产保护,实际上主要是度的问题。不能排除在遗产保护中的利用,旅游就是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只要适度是有利的,过度就不利,不能低估旅游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遗产保护和利用要兼顾的多方面对遗产资源本身的兴趣点。政治家即政府关心的是权力所辖的区域的利益,从而通过这些利益的交换赢得选票。他们审报世界遗产的动机背后虽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现实存在的。企业家参与遗产保护的动机,有认知、良知、收藏兴趣、社会责任等一面,但更多是出于利润,这只有调整在合理的度上就可以。研究人员对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把遗产作为研究对象,满足自己的研究兴趣,去发现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工具价值。我们要看到,研究人员包括遗产工作者对遗产保护的动机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常常自己没有认识到,从这方面来说可能会忽视其他许多的东西。媒体也是有需求的,常常媒体需要利用遗产这种公共物品来吸引公众的眼球,赢得公众。我们在遗产保护和利用中,不能否定任何一方的动机,关键要把这种动机用好,引导好,协调好,这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三方面的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2814-213963.html

上一篇:我国科技期刊必须改变办刊理念
下一篇:科学兴趣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