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已有 4791 次阅读 2010-2-7 09:58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条件, 内生, 外生, 渐进, 社会结构转型

吕乃基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阶段的背景和条件可归结为“四强四弱”,即背景:外强内弱,条件:上强下弱,整强个弱,以及政强经弱。

外强内弱,指国内外经济实力比较,国外(指发达国家)强,国内弱,从人均来看更弱。从一开始起,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为了抵抗列强。在尔后百年中,中国摆脱列强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1949年后,第一代领导人梦绕魂牵的是赶美超英。1978年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距离,尤其是各项人均指标还较低。改革开放,为了保住“球籍”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依然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170年来,外强内弱这一反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求生存和发展始终是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强大动力。但是,由反差而形成的动力可能使社会结构发生渐变,也可能发生剧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渐变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那就是三强三弱,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会发生如政权更迭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突变。

上强下弱,指在社会中政权的力量强大,对整个社会产生主导影响,民众的力量相对弱小,影响有限,并且这种影响也经过政权的选择过滤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飞机相撞,民众掀起反美浪潮,中央适度地让这种情绪得到有序释放,再引向现代化建设。传统上,中国的民众习惯于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清官、高官,诸多上访即基于此;反过来,官则应是“父母官”,要“为民作主”。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帝皇系列的电视剧依然拥有大量观众,剧中的帝皇们大多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忧国忧民。放眼四顾,世界各国,谁人能有如此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以及在21世纪的今日依然受到民众的如此追捧?正是基于这样的上下关系,在官的引导下,民众的动力或不满情绪即会得到渐次释放,所以不可能发生突变。今天,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在政权的领导下渐次进行,民众则逐步响应、接受。由此可见,在上强下弱的情况下必然走渐进式转型的道路,或者说上强下弱是渐进式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强下弱,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整强个弱。在社会生活中重整体,轻个人。上,就是整体,下,则是一个个分散的软弱的个体,难以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对整体的服从,也就是对“上”的服从,以保证社会结构不会发生突变,只会在代表整体利益的“上”的领导下发生渐变的转型。所以,整强个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政强经弱,指的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重政治而轻经济,几千年来,中国历来重礼义、伦理道德,讲究安身立命,轻各种经济活动。如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科技发明是雕虫小技,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则是直截了当地要轻、抑经济活动。古代中国在物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主要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向外开拓,而是通过限制需求、消费和追逐利益的冲动,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解决物质的匮乏,如要求“融四岁,能让梨”,以及“不患贫,患不均”等等,由此来解决物质的匮乏。于是经济越落后,越要强调意识形态。例如当前的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在政治上要强化得多,特别是对整体的服从。在外强内弱的情况下更应如此,以一致对外。由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的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政强经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强、整强和政强不仅是对于下、个和经济而言,而且对于外来说也是如此。即使外强内弱,“内”的政权依然稳定牢固甚至强大,否则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就有可能被打断或受到干扰。

无疑,社会结构转型之所以能渐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上、整体和政治”三强和“下、个体和经济”三弱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采取暴力的形式,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或是阻碍现代化进程,或是消极被动,受到内外各种干扰,无力领导现代化。

这种渐进的社会结构转型,会给中国的社会转型即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293282.html

上一篇:房地产(续2):2009中国房地产功过谁与评说?
下一篇:大学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和独立?
收藏 IP: .*| 热度|

6 徐耀 武夷山 孟津 阎建民 吴飞鹏 李宁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