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科学网上的两种文化

已有 4928 次阅读 2009-8-16 15:18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网, 两种文化

今年是斯诺发表著名的“两种文化”50周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与此同时,也就成了两种文化新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人研究的对象。

科学网博文的作者基本上都有相当的科学或技术功底,同时又大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于是博文的一个特点是将各自所熟知的科学技术原理与人生和社会结合起来。

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武夷山老师的文章。此外还看到不错的几篇,如朱周老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760)的“Markov”,张星元老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11)的“细胞经济学说的萌芽”及其系列则反过来,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自然科学。

专题讨论科学与文化,或者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无疑有其价值,不过相对而言,这些研究大多由思维方式或价值观角度切入。博主认为,倒是并不冠以“科学与文化”,或者“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科学网上平素发表的大量文章,实际上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这两个话题,而且脚踏实地,从一个个细节上为双方的融合实实在在地添砖加瓦。在这一点上,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从本体,从事实和规律的层面做起。在博主看来,也就是探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知识层面上的关系。

由此是否可以引出这样的推论:科技工作者向上兼容,轻易并乐意走进人文文化的殿堂。问题是,人文文化的学者们呢,是否同样轻易和乐意步入科学技术的场域?

姚雅欣在就《跨越界线,走向圆融——关于当代科技革命与人文关怀的思考》(高策、刘大椿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月第1版)一书所写的书评中指出,当前中国“人文学者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严重失衡。书中论述了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等华裔科学家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但是作为另一极的人文学者的科学精神着实不能与之相衡。在西方,有歌德、契诃夫等少数世界人文巨匠具有真实的科学经历与深刻的科学精神,但是中国这样的人物如果说有也只能列出‘五四’时期屈指可数的少数,如以科学家自称的人文学者胡适、吴稚晖(虽然不乏牵强之处)。这样本书最后只能暂以‘华裔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之现实代替了‘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学家的科学精神’之遗憾。本书局部结构不对称的缺憾,恰恰映射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在科学文化的论域中人文学者何以缺席(我所指的是文学、历史、政治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学者,科技哲学专业的学者当然是很踊跃的,但众所周知他们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传统人文学者)”。

 



博客感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249695.html

上一篇:始基与本原,极大与极小
下一篇:终结者1——老婆和老妈落水先救谁
收藏 IP: .*| 热度|

18 李侠 武夷山 赵星 孟津 马雷 梁进 张星元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刘颖彪 苗元华 王力 伍光良 宋和平 ligang168168 yinglu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