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乃基
电影的配乐一般有两种情况,根据情节配乐,以及选用现成熟知的名曲,这里就存在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的关系。前者的典型如《冰山上的来客》和《辛德勒的名单》,配乐与情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电影经特定故事揭示普适性知识,就特定“故事”而言是地方性知识,为描述特定故事的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在此意义上也是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相叠加,产生乘数效应,从视频和音频,以多模态深深打动观众和听众。相对而言,配乐从电影得到的受益更多。这一点由配曲单独演奏和收听的频次可以得到说明。《冰山上的来客》和《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配乐的演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影响更是扩展到电影之外,超出语境和场景之限而获得普适性知识的属性。
另一种情况是选用现成的经典名曲作为配乐,其典型有《教父》三部曲和马斯卡尼《乡村骑士》中的间奏曲,以及《肖申克的救赎》和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女声二重唱“西风吹拂”。歌剧中的间奏曲通常与剧情无关而独立存在,类似的还有比才歌剧《卡门》和《阿莱城的姑娘》中的间奏曲。这些间奏曲因旋律优美情绪宁静而常被单独演奏,脍炙人口,因而具有普适性知识的性格。这样的间奏曲一旦用于电影《教父》,也就是嵌入于特定场景之中。旋律平和节奏舒缓的配曲,与紧张和暴力的情节构成尖锐激烈的反差和冲突,加深了观众的印象,提升了电影的格局。
如果说,马斯卡尼的间奏曲在《教父》中出现三次而与故事情节密切相关,那么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女声二重唱的歌词与故事情节全然无关。此刻“人类的精神只是作为纯粹的声音而存在”。在各种艺术中,音乐跨越民族和国界,一句话,跨越形形色色的“地方”,具有最大的普适性。这两部电影的共同点是,地方性的电影从普适性的经典名曲受益良多,经典依然是经典,只是由无穷大到无穷大+1。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当那超凡脱俗的女声二重唱在监狱上空响起,霎那之间,被囚禁而麻木的灵魂被唤醒。真善美三者,“真”难以辨别,如“罗生门”,“善”常陷入争议且往往“迟到”,而“美”,尤其是音乐之美,于瞬间直击特定人群和个人的灵魂深处,还可以联想到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问题是,音乐之影响可能同样短暂和个性化。或许,舒伯特《音乐的瞬间》与此有关。论影响之普适和长远,必须有“善”的参与,以及在根本上建立于“真”,也就是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之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乃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48371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