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y861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xy861010

博文

[转载]蛛丝、蚕丝、冰微纤维……重构光波导的应用边界

已有 177 次阅读 2025-5-8 16:31 |个人分类:期刊封面故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导语

    近日,暨南大学杨先光课题组在《光学学报(网络版)》发表特邀综述文章功能纤维材料与光波导应用,系统阐述了生物基纤维、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冰微纤维等新型功能材料在光波导技术中的突破性进展。这些材料凭借小型化、低损耗、高柔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为光通信、生物医疗、柔性电子及增强现实(AR)等领域带来革命性解决方案。

1 .png

生物基纤维:自然灵感赋能光学技术

    天然蛛丝与蚕丝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光学特性成为研究焦点。蛛丝纤维直径仅为微米级,折射率分布差异使其可实现低损耗光传输(损耗系数低至0.8 dB/cm)。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重组蛛丝蛋白,不仅解决了天然蛛丝产量低的难题,还显著提升了光波导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例如,清华大学团队利用原位矿化技术制备的再生蚕丝纤维,抗拉强度高达0.83 GPa,光损耗仅为0.46 dB/cm,成功用于肌肉组织的光传输。此外,莲藕丝纤维凭借天然维管束结构,在pH传感和细胞活性监测中展现出高灵敏度(1),为生物医学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2.png

莲藕丝纤维的光传输性能

AIE材料:自发光波导引领显示革命  

    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打破了传统发光材料在固态下效率低下的局限。通过分子设计,AIE材料在聚集态下的发光效率显著提升。例如,深蓝色AIE微纤维TPP-40Me的量子产率高达50.9%,光损耗低至6.7×10⁻³ dB/μm,可激发全可见光谱,实现微米级白光发射(2)。这类材料在微型光源、全彩显示及光子芯片中潜力巨大,有望替代传统有机发光材料。

22.png

使用深蓝色AIE 光纤作为波导光源,在微尺度上点亮白光发射

冰微纤维:极端环境下的光学新星  

    浙江大学团队创新性地制备出直径仅800nm的六方单晶冰微纤维(IMFs)。在-150℃低温下,其弹性应变高达10.9%,光损耗仅为0.2 dB/cm,支持可见光波导和回音壁模式(WGM)共振。另一类有机冰微纤维(OIMFs)光损耗更低至0.025 dB/cm,接近材料吸收极限。这些材料为极地探测、深空光学器件及低温传感器提供了全新选择。

金属纳米团簇:低损耗光子器件的未来     

    安徽大学团队首次报道了配体保护的金属纳米团簇(如PtAg₁₈)的光波导效应。其光损耗系数低至5.26×10⁻³ dB/μm,偏振比高达0.91,兼具强发光和抗光漂白特性。这类材料为微型化光子芯片、偏振敏感器件及复杂光路集成开辟了新路径。

应用前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新型功能纤维光波导已在多个领域初显成效:

生物医学:蛛丝光波导可穿透生物组织3 cm,未来或用于光动力治疗(PDT)和实时生理监测; 

柔性电子:蚕丝基光波导可编织成智能织物,监测心率、血氧等参数; 

AR显示:消色差超构光栅波导方案显著提升AR设备的色彩均匀度与稳定性; 

极端环境:冰微纤维在低温光子学中表现卓越,或助力深空探测。 

挑战与展望     

    尽管成果显著,生物纤维的力学性能优化、材料表面缺陷控制及跨尺度集成仍是技术难点。未来,结合基因编辑、绿色制造和AI设计,有望开发出兼具自修复、智能响应特性的“多模态光波导”,推动光技术向更高灵敏度、更低损耗演进。正如作者所述:“每一次材料突破都在重构光波导的应用边界,我们正站在智能光学的新起点。”

文章来源:张锦峰, 丁乐, 林志滔, 何俊达, 董宁, 李求果, 杨先光. 功能纤维材料与光波导应用(特邀)[J]. 光学学报(网络版), 2025, 2(8): 0809001.

《光学学报(网络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主办,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的学术类网络刊,主要反映中国光学全领域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光学学报(网络版)》将从数字出版融合道路出发,充分发挥网络期刊的可延展性,力争做到“审稿录用追光速,成果发表快人一步”。

现面向广大光学学者开放投稿通道!

【投稿优势】1)审稿高效;2)2025年版面费6折收取;3)多渠道传播

您的研究,值得更快被看见!

11111111111.png

123.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83140-1484950.html

上一篇:[转载]连续域束缚态(BICs)超构光子器件:突破生物传感极限|《光学学报(网络版)》封面
收藏 IP: 119.78.2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0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