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rongchen

博文

以诗歌咏唱扬州de 古代山西文人

已有 5290 次阅读 2011-12-19 09:3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诗歌, 山西, 文人, 古代, 扬州

以诗词歌咏扬州的古代山西文人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写下的千古名句让无数人知道扬州——这个现在地图上普普通通的地名。有案可查,扬州曾经是世界知名城市之一,当时是与我国唐代都城长安齐名的大都会。然而,从吴王夫差建邗城、开挖大运河的时代算起,扬州距今只有约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比起太原建城的历史要短。以文明史看,太原有五千年的历史,山西的历史更长,当山西文明繁盛的时候,我国长江三角洲一带很多地方还是一片泥沼或处于海滨环境,扬州即如此。古代山西文人在扬州的活动、对扬州的歌咏,反映了中原文化向东南沿海的传播。

一、歌咏扬州的山西文人知多少

正如物理学的热力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文明传播从方向上也同样是由高向低。山西商人为开发东南沿海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山西文人墨客对于扬州的文化繁荣也留下了不灭的足迹。一套四册大型著作《扬州历代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收录了作者二千余家,诗词近两万首,其中山西籍作者三十一人,加上曾在山西做官的作者三人,共计三十四人,诗词一百三十七首。所有这些作者跨越的时代从唐五代(原书如此分期,下同)、宋、金元、明,直到清代。这些作者中有曾经往来于扬州,或寓居扬州,或与扬州人密切交往者,其中有声名显赫的大诗人、封疆大吏,也有地方小吏和隐居的文人雅士。上述文人的共同特点:大多是少年才子,经名师指点,刻苦读书,成为饱学之士,考取功名,游历甚广,得到名宦提携,成为主政一方朝廷大吏,勤政廉洁,体恤下层百姓,所以功绩显赫,彪炳后世。

对这些文人的了解,不仅有益于解读古代山西文人的活动,而且有助于了解中原文化向东南传播和交流的历史。将所有作者列表于下(见表一)。

表一 以诗词歌咏扬州的古代山西文人名录

 

                                      

唐、五代 宋之问、王泠然、王维、柳中庸、王播、柳宗元、温庭筠、薛逢、吕岩

       文彦博、王安中、赵鼎、胡仲弓

金、元   王渥、元好问、郝经、白朴、李元珪、张翥、萨都刺

       薛瑄、李瀚、黄幼藻、(杨基)、(于谦)

       闫修齢、魏象枢、吴雯、刘梁桢、乔椿龄、李斗、李銮宣、乔松年、(殷峄)

注:括号内为曾在山西做官的作者

 

《扬州历代诗歌》虽然仅列出的引用书目就有五十九页,大约一千一百种以上,但不可能将所有古代山西文人歌咏扬州的全部作品收录其中,历代文学作品如大浪淘沙,披沙拣金,只留下少数诗词可供后人赏析。作者和作品虽然不多,但据此可窥视山西古代文人在扬州的文化足迹。

二、从山西文人看古代文人的成长历程

这些文人大多是少年才子,勤奋苦读,经名师指点,也有自学成才者,成为以文名世的隐逸之人,或“学而优则仕”。他们中有的出生寒门,成为名垂千古的文人,或治国安邦的名臣。如王维“九岁知属辞”,王播“少孤贫,自刻苦”,柳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温庭筠“少敏悟,工为辞章。”,赵鼎“少孤,力学,通经史百家书”,元好问“七岁能诗”, 郝经“少贫寒,自学成名儒”,张翥“少负才,豪放不羁”,薛瑄“性颖敏,年十二,能为诗赋”等。

这些文人中,考中进士的占一半以上,唐朝的进士就有六人,宋之问高宗上元二年进士,王泠然开元五年进士,王维玄宗开元九年进士,王播贞元十年进士,柳宗元贞元九年进士,薛逢会昌元年进士;宋朝进士有三人,文彦博仁宗进士,王安中崇宁年间进士,赵鼎崇宁五年进士;金元的进士有三人,王渥金宣宗兴定二年进士,元好问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萨都刺泰定四年进士;明朝进士二人,薛瑄永乐进士,李瀚成化十七年进士;清代进士三人,魏象枢顺治三年进士,李銮宣乾隆五十五年进士,乔松年道光十五年进士。

名师指点或交友甚广,是成材的重要条件之一。元好问“十四从郝天挺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薛瑄的老师最多,有“永嘉徐怀玉、高密魏希文、济南王素亨、海宁李大亨、范汝舟皆元耆儒,侨北土。(薛)贞(其父——笔者注)并礼为瑄师。”王维书画皆精,与明朝的诸王往来如师友,“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正因为他们博学出众,得到世人认可,被荐为朝廷官吏,如柳宗元,“王叔文、韦执谊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薛逢,“崔铉镇河中,表在幕府。铉相引为万年尉”。

三、从山西文人分布看山西古代文人的活动

从时间上看,唐代开始有文人留下歌咏扬州的诗词,可以推测,这时山西文人开始活动于江北淮南海西头的扬州。从史籍中发现发现诗歌的时期,可以说明当时有较多的文人活动在扬州。人文地理学研究认为,文人活动和一个地方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人杰才有地灵,而且也是地灵才能人杰,杰出的才俊往往聚集于发达地区,或向发达地区汇聚,或往来于其间。从所占有的资料看,唐五代时期是历代山西文人中人数最多的,留下歌咏扬州诗词最多的是金元时期,共六十一首,侧面反映出扬州当时的繁盛。唐代是扬州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当时的扬州是我国最重要的大都会之一,类似于欧洲的罗马、巴黎、威尼斯。《旧唐书•高骈传》曰:“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扬州富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古称益州)第二,可见其发达程度。唐高祖时,每年从江淮地区输入关中的粮食有一二十万担。“安史之乱”使得北方广大地区赋税来源减少,江淮和东南广大地区成为中央政权主要物资供应地,扬州以长江和运河交界的地理优势,成为最佳的物资集散地。《唐书》上讲,当时国之赋税“十之七八仰仗江淮”。

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山西文人或为官,或游历,往来于这一繁华大都市扬州,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从歌咏扬州的山西文人来源,可以窥视其当时的活动半径。从三十一位山西籍作者在山西境内的大致分布看,主要来自太原及其周边,运城盆地的河津、永济等,临汾盆地及其周边,忻州等地,其他地区有个别分布(见图

 

 

 

 

籍贯位置

代号 姓名

1宋之问   18李元珪

2王泠然   19  

3     20萨都刺

4柳中庸   21 

5     22 

6柳宗元   23黄幼藻

7温庭筠   24闫修齢

8     25魏象枢

9     26 

10文彦博  27刘桢梁

11王安中  28乔椿龄

12    29 

13胡仲弓  30李銮宣

14    31乔松年

15元好问

16 

17 

图一   以诗词歌咏扬州的古代山西文人籍贯分布图(示意图在本博客相册中)

四、世态炎凉说王播

王播(759-830),字明扬,祖籍太原。父亲王恕为扬州仓曹参军,所以定居扬州。贞元十年进士,授集贤校理,累官淮南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比起开七里河等的政绩来,饭后钟、碧纱笼的有趣故事,更让他这个不算出色的诗人,在乡土历史上知名,也让后人看到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据《唐摭言》卷七记载,王播少年时孤苦贫困,曾在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里跟在和尚后面吃饭,和尚很讨厌他,有一次故意吃过饭才打开饭钟,王播闻声赶到,诸僧已吃过了,弄得王播很难堪。后来王播做了官,为淮南节度使,开府扬州,重访旧游,他过去题在墙壁上无人看重的诗,已被人精心地用碧纱罩上了。王播看了很感慨,写了《题惠照寺木兰院》二首,诗云:“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抒发了人世的变迁和世态炎凉。

除了饭后钟的故事外,王播曾开七里河,造福当地百姓,为官得到百姓爱戴和皇帝的肯定,说明他的确是一个好官。他善于治理监狱,京畿之地治安管理使盗贼不能隐藏,精于算计让贪官无可乘之机。《山西通志》载:“王播,……补周至尉。以善治狱,御史中丞李汶荐为监察御史,历侍御史。……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时讨淮西,急馈饷,引程异自副。异尤通万货盈虚,使驰传江淮,裒财用以给军兴,兵得无乏。上嘉其功,超拜礼部尚书。……长庆初,召为刑部尚书,复领盐铁。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仍领使职,不肯易印,诏听自随。浚七里港以便漕引,后赖其利。……”。

王播木兰院饭后钟、碧纱笼的故事为后人传播,清代江苏睢宁诗人周祥骏(1870-1914)有诗《木兰院》:“曾闻明扬托孤贫,何物阇梨敢斥谴”,“骏马高嘶广陵风,壁诗竟作碧纱笼。读书面目忽中变,尘埃谁识太原公”。

五、民为李瀚立生祠

李瀚(1453-1533),字叔渊,号石楼,沁水人。“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乐亭知县,有惠政,民为立生祠。擢御史,历河南布政使、顺天府尹。正德中,累升南京户部尚书致仕”(《扬州历代诗词》(一)人民文学出版社609页)。

生祠是为活人建立的祠堂。《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山西通志》中虽未记载为李瀚立生祠一事,但是从志书记述看,他确是尽忠职守,功绩不凡的官吏。从进士及第,河北乐亭县县令做起,陕西巡按、掌管漕政的右副都御使、吏部侍郎等,直到告老还乡。“……成化庚子,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乐亭令。擢监察御史,巡按陕西,革茶马夙弊,密遣师擒终南山妖僧,历升右副都御使,董漕政。时荣王由运河之国,贵珰冀得贿,辄阻遏粮运。适瀚会议北上,白之王,始不为扰。升吏部右侍郎,寻转左。起废疏壅,士类允惬。淮南户部尚书,论析公庾、府帑、户口、田赋盈缩之数,历历如指诸掌。疏请裁戎食,节浮费,广储蓄。时廪藏空虚,瀚乘秋熟发帑金代兵饷,积米数十万斛。寻告休,归”。

六、元代的张翥和萨都刺:收录诗词最多的作者

《扬州历代诗词》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者是张翥和萨都刺,都是二十三首。两位作者以诗歌表达的扬州情结,源于他们与扬州的特殊关系,张翥曾经“隐于扬州”;而萨都刺却担任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掌印管),多次到扬州,所见所闻,感触颇深,留下许多名篇佳句。

张翥(1287-1368),字仲举,号蜕庵,临汾人,父为杭州钞庫副使,所以家居杭州。少年时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突然有一天,闭门谢客,昼夜苦读。请李存为其古文辞老师,仇远教他作诗。他的诗文为当时人所知。至元末年,经官居中书同郡的付起岩推荐,授予国子助教,专教京城的学子。修编宋、辽、金三代史书,为国史院编修官。官累翰林侍读兼祭酒,以翰林承旨致仕。张翥在扬州足迹所至甚多,蜀冈、竹西、邗沟、御河、瓜洲、佛狸祠、天宁寺、后土祠、雷塘,不一而足。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佳作,日落、黄昏、半夜、清晨,都有感怀。

琼花成为他的第一个歌咏对象,二十三首诗词中三首是与琼花有关的,《题郝内协书所作<梦观琼花赋>后》、《陈子平寄所作<琼花>答谢》、《喜迁莺琼花》。琼花之所以成为张翥以及许多文人歌咏之物,因为琼花很美,郝经对它的描写是:“淮南江北春三月,天上人间玉一株”,吕岩在《沁园春》中言:“天然巧,蕊株圆簇,玉瓣轻裁”。传说隋炀帝是为了看琼花来扬州的,“东风吹尽,但一片绿阴,空留春恨。后土祠荒,飞琼谪久,还喜玉容堪认。”张翥怜惜东风吹尽的琼花,到后土祠尚可辨认。隋炀帝这一与扬州联系密切的人物,当然成为张翥关注的对象。他三下江都(扬州之前名广陵,杨广忌讳广陵这个名字,改名江都),多次声势浩大的巡游,最为后人诟病。王泠然的诗句描摹了隋炀帝下扬州的声势,“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张翥诗中也写道“咸洛山河真帝都,君王自爱扬州死。”,“宝帐香迷楼上宿”,最后只落得“腐草无情亦有情,年年为照雷塘墓”。号称“冠于诸王”的杨广在取代太子杨勇之前,曾经在扬州镇守九年,他和扬州结下不解之缘。公元605年即位成为隋炀帝。如果认为隋炀帝为下江南开凿运河,纯属享乐之举,也许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运河客观上对后世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后人评说和称道,诗人皮日休讲,隋炀帝开凿运河与大禹治水有同样功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

张翥曾“隐于扬州”,与隐而不仕如成居竹之类的人往来,共隐逸情怀,与文人雅士、达官显贵诗酒唱和,弄月吟风,赏琼花、芍药,怀芜城,忆广陵旧事,登蜀冈,踏竹西,御河泛舟,写下很多反映现实的作品,有慷慨悲凉之作,深得清人推重。

萨都刺(1272-1355?) 山西代县人,元代泰定四年(1327)进士,一说回族人,一说蒙古人。家贫寒,“曾经商吴、楚间”。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132756岁的萨都刺以三甲进士及第,当年秋天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注:达鲁花赤:蒙语,译言掌印官。元代汉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置达鲁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而别置总管、知府、州尹、县尹、提举、万户、千户、元帅及宣抚、安抚、招讨诸司为达鲁花赤之副。),于赴任途中路过扬州。这可能是萨都刺第一次来扬州。这次来扬州,萨都刺与隐居扬州、不求仕进的成居竹相见,并在过江到达镇江后作诗相寄。《过江后诗寄成居竹》云:“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还有一首《赠弹筝者》:“银甲弹筝五十弦,海门风急燕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萨都刺第一次在扬州,酒醉四十里,与隐士、弹筝者以诗歌酬答,可见其对扬州的感触之深。第二次于1334年萨都刺再过扬州。因1329年(天历二年)扬州的兴化、宝应二县发生水灾,生灵涂炭。几年以后情况尚未改变,萨都刺有《鬻女诗》,一方面“扬州袅袅红楼女,玉筍银筝响风雨。绣衣貂毛白面郎,七宝雕笼呼翠羽。”一方面是“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第三次,至正六年(1346)秋,七十五岁的萨都刺赴江南诸道行台御史职,经过扬州。回忆当年来扬州的情景,写下了《过广陵驿》,伤秋感怀,“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萨都刺被收录的扬州诗中,有风、雨、月、花、桥、江、山等不同的歌咏主题,也有深夜、日暮、清晨等不同时间和春、秋、冬、夏不同季节,有扬子江、广陵城、邵伯湖、江都驿站、后土祠、瓜洲等不同地点,题材非常广泛。也许萨都刺不止三次来扬州,因为在镇江做官之前他“曾经商吴、楚间”。有关萨都刺的籍贯、登第年龄、履历等后人存疑,但我们仍然了可以从他了解山西文人在扬州的活动。

 

从唐五代算起到清代,千余年间有许多异乡文人踏上扬州的土地,历经岁月的浪淘,其名字,其诗作,大多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山西文人在扬州的文化足迹,给后人以无限遐思。            

20102月于扬州

201010月第三次修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398-519849.html

上一篇:社科院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也许是被误解了,也可能是错了
下一篇:电视购物杂说
收藏 IP: 58.241.1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