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赟--《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50年代人物 6
张学文转贴,2025 08 22
张克赟 1952年在北大图书情报学系毕业,1961年来新疆图书馆工作。当时自治区图书馆只有三个专业工作人员,乌鲁木齐市和各地州的图书馆、文化馆寥寥无几。他和北大58届毕业生、新疆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张琦玉,到处奔走,购买图书,增加馆藏图书。他们借用北京大学的力量,在新疆举办图书培训班,为新疆地区培养图书馆的专业人才。他积极参加图书情报研究,发表了多篇颇有影响的论文,因为有了张克赟等的努力,才有了新疆图书馆的今天。
新疆图书馆事业的推动力量
张克赟,研究员、自治区人事厅专家顾问,1952年北大图书情报学系毕业,1961年来新疆,1990年退休,退休前一直在自治区图书馆工作。
为了解他的情况,我决定采访他。2005年的一天上午,他约我12点钟之前在人民剧场门口见面,让我到人民剧场门口后再和他联系,说他就在附近等我,并叮嘱说:“You must keep the time,I′m waiting for you。”(你必须遵守时间,我等你)
只谈别人不讲自己
我接完电话后,不敢怠慢,急忙赶往南门,在路上我揣测,张克赟老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不仅想起了和他第一次通话的情景。那次和他通话,让我有三个想不到:想不到他如此开朗健谈,首次接触就聊了近20分钟;想不到他如此友善热情,接上电话后,立刻认我为他的“忘年交”;更想不到他虽然已是“seventy-five year old”(75岁),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通电话时,时不时会蹦出一两句英语,使我听了一愣一愣的。我俩是在愉快的笑声中挂断电话的。
都说北大人有一种浪漫情怀,或许张老说话时国语和英语相掺杂,就是一种表现吧。此后每次通话的第一句,他都说:“Hello,Mr?Zhang!”(张先生,你好),受到一个比我年长两倍多的长者如此尊重,还真有些愧不敢当。
到了南门,离和他会面的时间还早,我先去新华书店转了转,快到12点的时候,依约打电话和他联系,刚拨通电话,张克赟老师就接上了,看来他是一位十分遵守时间的人。
没过几分钟,一位老者迎面走过来向我打手势,他就是professor zhang(张教授)吗?我眼前的老者,长得富态,头发眉毛皆白,脸色红润,更惹眼的是他头戴一顶著名运动服装品牌“addidas”的遮阳帽,打扮挺“阳光”的。没有错,来者正是张研究员。见面后他把我引上人民剧场二楼一个包厢里,要了两杯咖啡,争着付了钱,说开了我要采访的正题:北大人与新疆图书馆事业。
我以为张老是最早来新疆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北大毕业生,是新疆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他听后连忙否定说:“我不能算是新疆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只能算建设者。”他回忆起自治区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张琦玉,说他才算是新疆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他深情地回忆说:“张琦玉是北大图书情报学系58届毕业生,他是新疆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最早自治区图书馆的旧址在现在的新华南路19号,这个图书馆在路东临街的小院里,楼在小院东边,是一幢朝西的四层楼,墙的外皮用涂料漆成褚红色,被人称为‘红楼’,它还是馆长张琦玉亲自设计的。”
“不就是四层楼房吗?还用得着馆长亲自设计!”我不解地问。
张克赟先生解释说:“图书馆的藏书楼不同于一般的住宅楼和办公楼,它对采光和通风等都有特殊要求。”我才恍然大悟,增添了几分对张琦玉前辈的敬仰。
张克赟先生带有几分敬意地接着说:“张琦玉在图书馆学,尤其在情报检索方面是很有建树的。他在这方面已经出版了六本专著,现任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情报学院教授。”介绍完了张琦玉先生后,他又告诉我,北大图书情报学系,前后有14位本科生、硕士生来新疆,投身于图书馆事业的校友。谈了半天,就是不讲自己。我只好乘谈话间隙,请他讲讲自己在新疆图书馆工作的情况,这才让他把话题拉了过来。
“我刚到这里时每月工资88.2元,属行政二十一级。”张老回忆起1961年他进疆后的待遇时呵呵地笑了。他说:“那时进疆还没有直达乌鲁木齐的火车,他是从北京坐火车到吐鲁番,然后换乘汽车才到达乌鲁木齐的。”“那个时候乌鲁木齐很落后,没有路灯,晚上走路都得打着手电。市里高层建筑只有一座,就是现在北京北路的昆仑宾馆,当时只有八层,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八楼。这就是‘八楼’地名的由来。”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北大毕业的青年才俊来到新疆,为发展新疆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奉献。
为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尽力
回顾当初新疆的图书馆事业,张老用两个字概括:萧条。他举例说:首先是学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少。1961年自治区图书馆只有三个专业工作人员,馆长张琦玉、他和一个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毕业生。其次是图书经费少,投入资金不足。另外,作为首府的乌鲁木齐市没有市图书馆,其他各地州的图书馆、文化馆也是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他们首先抓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图书馆人才,他想到了母校和其他单位,想利用北京大学和他们的力量为新疆办培训班。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委托北大图书情报学系为自治区图书馆开办了三期图书馆专业函授班;委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学为自治区文化厅群文处开办了三期培训班;请自治区文化厅为文化资料室人员举办了短期培训班。在这些培训班受训的学员有数百人,他们都是新疆各地州、县的文化馆馆长。星星之火终可以燎原,他们参加培训后都成了新疆各地州、县的图书馆界的骨干力量。
听着张克赟研究员的讲述,我深受触动,感激北大人,为新疆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他们是新疆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
张克赟又告诉我说:“他们当中的李仲光、周香平、曾浚一、赵鑫虎等都在全国图书情报界发表了颇有影响的论文,这些论文对经济和文化建设直接、间接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老接着说。他们在长期文献情报的实践和理论工作中,在情报保证、古籍管理、版本鉴定和新疆地方志、新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考证和新疆考察史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他举例说,李仲光研究员是北大62届毕业的,他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图书馆工作期间,为国家“七五”重点课题“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提供文献情报保证,主编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文献目录索引》,获1994年新疆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编审的《中外工具书指南》,获1994年新疆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他写的论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史举要》,获新疆第二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并参加了199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国际学术讨论会。李仲光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他写的《科技人员情报活动能力和对情报部门的需求调查分析》,获1989年新疆首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并被收入科技数据库;他写的《大西北——2000年文献情报发展战略与对策》获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第四届科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文献情报工作的激励机制与劳动供给行为》、《论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的情报保证》摘要,刊登在俄罗斯文摘刊物上。他参加过中俄合作项目——《中俄关系中文文献目录》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该书于2002年出版。
我问到他时,他回答,我个人也写过一些论文,《对汉字拉丁化的质疑》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和好评。
听到张老如数家珍般的举例,我加深了对图书馆事业的理解。原来我以为图书馆工作,只不过是买买书、管管书,没想到它对国民经济还有这样大、这样多的作用。
我对坐在我对面的这位“忘年交”的老人很好奇,又问了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他沉思一会后说:“人要保持健康的活力,必须注意五点:科学的膳食,no smoking no drinking(不吸烟、不喝酒),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他对良好的心态说得最多,最后他引用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话:“心对了,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我为之一动,“心对了”不就是摆正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位置吗?“心对了”,北大人才在新疆奉献了他们的青春与智慧,走出了一道道闪光的人生轨迹。有了“心对”才有“人对”,才有“世界对”。北大人的力量和千千万万建设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于是有了今天新疆蒸蒸日上的各项事业,“世界就对了”。
临别时,张老对我说:“See you again,Good luck!”(能再次见到你,十分幸运)
我也想说一声:Good luck,(祝你好运)为新疆建设付出了汗水的北大人!
(根据发表专题报道整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24-14987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