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梁框一--《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0年代人物 4

已有 570 次阅读 2025-8-9 16:54 |个人分类:新疆特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梁框一--《去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0年代人物 4

张学文转贴,(有3张人物照片没有转贴过来)2025 08 09

 

梁匡一 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敢于追求的年轻人。在1952年冬,他主动申请暂停在读的北京大学地质系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放弃北京优越的大都市生活,告别多年瘫痪在床的父亲和年幼需要照顾的弟妹,告别自己的导师著名的地质学家孙云铸教授,怀着建设祖国、献身边疆地质找矿事业的理想,冒着严寒,乘坐大卡车,经过20多天的颠簸,走进新疆。

梁匡一在新疆50多年的生活工作中,当过八一农学院的老师。为兵团在地层深处找水,解决了饮用水的困难;为寻找稀有元素,考察了七个较大型的盐湖。60年代初,新疆缺水,农业生产受影响,他又带领水文地质人员调查北疆的地下水资源,提出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以发展北疆的农业。70年代他系统地考察了新疆的荒地,提出了开垦荒地的合理化建议。他和彭加木一起深入南疆,为国家找钾。他到巴黎学习遥感技术,和法国的地质专家一起考察新疆的沙漠,对沙漠的地貌及沙丘形态形成,作了物理机制的分析。退休以后,他多次呼吁关注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农业和生态环境,联合政协委员,提出改善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视。

 

 

新疆地质勘探事业的拓荒人

 

 

他闯过三关,决心献身新疆的石油地质工作

梁匡一,1950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9月,就成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孙云铸教授保送的硕士研究生。

19516月,梁匡一从报纸上看到斯大林同志为了发展中苏友好,同意在新疆成立新疆中苏石油公司、金属公司、95航空大队等三家合作公司(这三家责任有限公司在1954年苏联撤资后,分别成立为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金属管理局和新疆民航管理局)等消息。他看了后十分振奋——他认为自己的梦想有可能实现了!他猜想,公司建立以后,苏联肯定会派很多专家来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工作,如果自己能到那里去,就有可能直接和苏联专家打交道,向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向苏联专家学习的机会多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肯定也会很快!接下来他又考虑:如果这时提出去新疆,将会出现三个问题:其一是,他刚读硕士研究生一年多,又在学校里负担部分助教工作,孙教授又只收了他这一个硕士生,他没有读完就走,孙教授会同意吗?其二是,梁匡一的母亲刚去世不久,父亲身体有病,行动不便,家中只有他这一个男孩,两个妹妹都还小,他远走新疆,让谁照顾父亲和妹妹?其三是,梁匡一从来没远离过家,从小生活上都靠父母的照顾,现在要独自一人出远门,到戈壁大沙漠去工作,生活质量差,饮食不习惯,这生活关怎么过?因此梁匡一思想斗争很激烈。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地质系的高之桄老师给他们讲“新疆地质及矿产资源”这一课时说的:“新疆地大物博,矿种、矿产非常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矿产资源后备基地,但到目前为止,只开采过煤矿、石油矿产,因没有进行地质详查,没有钻探力量,所以新疆这个油海还等待着勘探开发,目前新疆最缺乏的是技术人才。”他还说,“虽然目前新疆的设备落后、信息技术落后,生活上困难很多,但是这都是暂时的,很快会得到改善”。梁匡一想自己才23岁,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再加上新疆大学生都很少,更不用说他这个北京大学地质学的硕士了!所以他想,如果去新疆,肯定能作出成绩,也能会为今后的大学毕业生去新疆作出个样子来!他决定背着父亲,先给新疆的中苏石油公司董事长张英明写一封信,表示等他明年完成硕士学位后,即去新疆参加石油地质调查工作的愿望,希望张董事长能将他这个愿望转达给地质调查处的负责同志。两星期后,梁匡一收到了张英明政委(他是当时的新疆军区后勤部政委,主理董事长工作)亲笔回信,信中说“你的志愿很好,你愿意来新疆这样艰苦的地方,参加新疆的资源调查工作,精神可嘉。我认为你可以先来新疆参加工作,等一两年你培养出新的大学毕业生后,再回去深造也不晚。新疆非常欢迎内地的大学生们来疆工作。希望你慎重考虑,妥善安排好你的家庭,办理好学校的手续,尽早来新疆。日前军区后勤部的郝家驹部长正在北京出差,你可以去找他,请他为你安排来疆的交通”。

梁匡一有了张英明这封信,等于拿到了尚方宝剑,他马上交给父亲看,父亲读后也就同意他去新疆了。梁匡一又去直接找孙教授面谈。孙教授听了梁匡一谈话后表示:“再有一年你就毕业了,最好等毕业后再去新疆。”但是此时,梁匡一决心已定,在孙教授讲完后,他反复向孙教授说明去新疆的理由,坚持自己的意见。孙主任见说服不了学生,只好提笔批“暂准一年,搜集论文材料,回系工作”。【梁匡一在1956年经八一农学院同意,回“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高教改革,把北大地质系改名为北京地质学院)改请袁复礼教授为导师,完成了硕士生的学业】。

打通了三关后,梁匡一立刻去新疆驻京办事处,找到郝家驹部长,郝部长将梁匡一安排到西安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大队,搭乘新疆运输物资的汽车经兰州去新疆。

梁匡一到兰州后,新疆接待站发给他棉衣棉被。他向西走了一天以后,眼前景色大变,车外少了绿色,多了黄色。过了酒泉,他只能看到干树枝和冰冻的河水、渠水。寒冷的气温冻得他伸手都张不开五指。每天晚上他和汽车司机一起睡大土炕,每顿吃的是硬米饭加熬大白菜。待过了玉门、星星峡,车外景物更加荒凉,没有绿树没有人家,没有收音机可听,没有电话可打,梁匡一不自觉地产生了思乡的情绪,烦闷得他曾一度动摇。他问自己:“我干吗非要一人‘闯关东’似的,到这荒凉的戈壁沙漠地方来?在北京不也同样能继续学习吗?不也同样能为新中国找矿出力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正确的思想占了上风,他想:像他这样受国家培养,学了专业技术知识的23岁的年轻人,身强力壮,又没有任何牵挂,正是该为党和国家建设出力的时候,他不来,难道还要让年纪大、有家庭拖累的人来新疆吗?况且他学的又是地质专业,又有外语的专长,专业对口,参加了工作,正好发挥自己的专长,施展才能,一定会闯出一番天地的,还打什么退堂鼓?同时,他又想起离北京的情景,当他准备离开学校来新疆的时候,地质系的老师和同学为他举行了热情洋溢的欢送会,鼓励和祝福他在新疆干出成绩。现在他怎么能为害怕困难,贪图舒适而放弃志愿?!如果这样做,岂不成了逃兵?!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地质系的老师和同学?!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重新下定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为开发新疆的石油贡献自己的青春。

梁匡一坐的卡车过星星峡和天山的时候,在山路上颠簸摇晃,他们在车里像“摇煤球”一样,前后左右地晃动,下车时人像散了架子一样,他哪里受过这样的折腾?好不容易熬过了20多天艰苦、冰冷的行程,到19511226日,终于抵达迪化城。

头几天看到迪化(1955年改称乌鲁木齐)市,梁匡一觉得它很像北京30年代的小胡同,全市只有民德路口的大银行是座大楼,其他全是土坯平房。市区只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晚上九点以后大街上没有了路灯,到处都是漆黑一片。他的表姑刘博特是省立一中高中部的优秀数学老师,也只住在两间土坯房里,每天生活用水都得到水车上去提,可见迪化当时的经济十分落后。

第二天,梁匡一见了张英明董事长(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政委),董事长告诉梁匡一,新疆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因缺少技术人才,还完全没有开发,你来新疆参加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十分欢迎,希望你能安下心来,向苏联专家学习,作出好的成绩来!张英明接着又给中苏石油公司的钱萍副总经理打了电话,通知他:“梁匡一已抵达迪化,明日去报到,请安排好他的工作。”

梁匡一到中苏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报到,苏方H.雷斌处长与他谈了20分钟,把他分派到聂夫斯基的调查队去工作。原因是大多数专家不会说英语,而梁匡一又不会说俄语,无法和他们交流,所以将他分到了会说英语的聂夫斯基调查队,这年他和聂夫斯基调查队在乌恰县克孜勒维依村的山区作石油地质调查。

1953年梁匡一转到K?郾伍三诺夫专家队上工作,K.伍三诺不会说英语,逼得梁匡一努力去学习俄语,尽量用俄语和K?郾伍三诺夫谈工作和生活,到年底的时候,梁匡一已可以说专业讨论用的俄语了。

由于梁匡一在野外工作期间,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在1953年全地质调查队工作总结时,被评为“1953年劳动模范”。这个荣誉鼓舞着梁匡一,他下定决心,献身给新疆的石油地质工作。

 

光荣的教师工作

正当梁匡一满怀喜悦心情,接受了1954年野外地质调查任务的时候,却接到了一纸调令,中苏石油公司人事处同意八一农学院的请求,将梁匡一借调到农学院水利系去讲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新疆的各高等院校,在1958年以前和中央的各院校一样,都是参照苏联的教学大纲讲课。水利系本科学生必须学了水文地质学这一课,才能毕业。八一农学院曾多次去内地院校和地质调查所,寻找水文地质专业的人员来八一农学院水利系任教,但没有一人肯来新疆,他们只得和新疆石油公司联系,借调梁匡一去八一农学院讲课。

1954年,全国还没有水文地质教科书,八一农学院教务处认为没有教科书,学生无法复习,所以指派梁匡一结合新疆具体情况,编写一本水文地质学讲义。为了编写讲义,讲好课,梁匡一夜以日夜地搜集材料,伏案书写,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于写出了一本有1312多万字的水文地质学讲义,交农学院文印组刻写油印,发给学生用。这本讲义一直用了四年,直到1955年,北京陆续翻译出版了苏联的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等教科书才停止使用。

野外实习,是学习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迪化市附近既有比较完整的地质发展史和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也有海相、湾湖相的动物化石,二叠纪、侏罗纪的植物化石,所以梁匡一上课的时候,经常带着学生到迪化市附近,进行野外实习。同学们对梁匡一带领他们去认识这些地质现象和寻获动植物化石非常有兴趣,一些学生经过野外习,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竟想转学地质。

为兵团生产作贡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51年起,陆续建成十个农业生产“师”,兵团是由解放军指战员转业和部分新疆起义部队组成,分布在天山南北各地。兵团的师、团大多分布在河流的下游,没有充足的燃料。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农二、四、六等师都开办了小煤矿,但办起后,因缺乏技术人员,没有办法解决扩大开采和解决煤层淹水的问题,他们只好将这一情况反映到兵团司令部。1955年冬季,兵团司令部基建处打电话给八一农学院:请他们“告知梁匡一,明日薛大队长将与他去焉耆农二师塔什店煤矿,调查并解决矿坑中的排水问题”。

梁匡一去后,进行了实地勘察,十多天后,提出了勘查的结果:背斜构造的北翼,被北面的花岗岩体搓掉,煤层已被摧毁殆尽,而南翼煤层以45°倾角,一直延伸到孔雀河床之下,东西向煤层延续约107公里,煤层厚度1.3米,可作水平掘进。他粗略地估计,到深下50米的可采深度的煤藏量(1955年,这一带没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其150万的地形图只能粗略地表示其地面位置),并提出,煤层挖得越深,排水量越大,为解决排水问题,必须采用大排量的水泵。通过勘察,他还发现了这个煤矿的东面,还有一小的侏罗纪背斜层,它的南翼还有煤层,可做少量的开采。勘察结束后,梁匡一写出了“焉耆县塔什店煤矿踏勘报告”,得到兵团司令部杨贯之副参谋长的肯定。1957年地质部佟诚司长来新疆视察工作,还参阅了他写的这份报告。

农六师的农场位于乌鲁木齐市以北,师部在五家渠,冬季用水很困难。农六师属下的101农场、103农场用水也很困难。兵团又让梁匡一去这几个地方解决用水问题。梁匡一去了以后,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分析了这些农场所在的地貌位置,认为它们的位置,正好在乌鲁木齐河冲积扇的正中轴位置的下游,含水层是砾石,它又与黏土和亚黏土互层,在地层的较深处,肯定会有承压自流水(因为是黏土层作为盖层)。根据据情况,梁匡一提出:只要打深井,就能解决问题。这些团场根据他的建议,果然在26米深处钻出了水质很好的自流水,解决了他们的饮用水和连部的用水困难。

经过这一年冬季的工作,梁匡一觉得,他在八一农学院每年讲半年课,剩下的半年,再去兵团司令部完成他们交给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他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十分充实。

从考察盐湖中找稀有元素

1960年开始,新疆也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野外工作变得艰苦起来。而在这一年的前不久——1959年底,中央给新疆下达了新疆盐湖的考察任务,让新疆调查了解盐湖中的硼、钾、锂、镁四种元素的分布,成矿条件。但由于在196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尚在筹备阶段,几个专业还没有定方向,没有参考资料,也没有地形图,没有任何地质勘探手段,只能作些初步的踏勘。梁匡一将这一情况如实向分院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经研究,决定把任务作出变动,第一步是先去盐湖寻找有没有这些稀有元素,第二步才能探明储量、品位和提出开采设计的方案,但是对第二步工作,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目前还没有条件完成,只能交给地质勘探部门去完成。同时将第一步工作改名为“找宝”。

根据更改后的任务,梁匡一他们行动起来了。他们跑遍了盐湖地区,考察了七个较大型的盐湖。根据他们对盐壳,特别是对晶间卤水和表面卤水,进行反复多次的化验分析,发现它们当中,除了在巴里坤和伊吾湖中,镁的含量较高,可以用简单的工艺提取外,其他盐湖中除了食盐和芒硝成分外,硼、钾、锂、镁含量都很低,没有工业开采价值。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把梁匡一从野外地质工作中抽回到地理所,说他是“白专知识分子”、“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对他进行多次的批斗。1967年下半年又将他下放劳动,让他挖沟、种菜、打土坯、盖平房。下放劳动,他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他原本健康的身体更加健壮起来。

调查荒地资源

新疆地大物博,在南疆有着没有开垦的广袤荒地,水资源也没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荒地”和“水资源”都是战略资源,对国家经济建设十分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两项资源,就更会突现出他的重要意义。新疆虽然从1950年以来,荒地已经陆续地开垦了一些,但亟待规范化。

70年代以前,凡属个体和小单位的开荒,大多没有经过调查、分析、化验和规划,大多属短期行为,难免有弃荒现象。到了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口增长迅速,国家对新疆的荒地的开发利用寄予很大的期望,为了扭转开垦荒地工作上的不科学现象,从1975年起,新疆科委即主持开展了“新疆荒地考察”这一课题,想通过科学的办法,调查清楚哪些县,哪些地方有荒地?这些荒地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荒地土壤中的盐碱成分是多少?容易不容易改造?哪些荒地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成分?哪些地方离河流比较近?是否有用水的保证?地下水是否有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位是否在临界深度以下?如何控制地下水不向地表翻盐造成盐渍化?这一研究课题的完成,将对新疆荒地的合理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科委将这项“荒地考察”的任务,交给了地理所和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承担,梁匡一也参加了水文地质方面的考察工作。

通过1976~1977年对天山南麓实地调查,梁匡一认识到:(1)新疆尚有大面积的荒地,凡距离水源近的,都符合垦荒的基本条件;(2)荒地的土壤,一般含盐量都比较高,即便深在两米以下的土层,也有原生积盐,而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分很低,这是因为从侏罗纪到第三纪沉积物(岩石)的古地理环境含有较多的盐结晶,它被水融化而带进土壤造成的;(3)考虑到运输条件,计划垦荒的地段,不宜离城镇太远;(4)土地因地形的差别,开荒的时间也会有早晚之分。地形起伏太大,开荒的成本太大的,可以考虑晚一些开发;(5)地下水位如在两米以内,开荒后土地盐渍化的发展可能较快,开垦荒地时,必须考虑建立排水系统和排水出路,否则地下水位容易升高,土地容易翻盐,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弃耕的危险。

梁匡一认为上述五点认识是科学的,它对开荒少走弯路,少造成经济损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和彭加木同志一起勘探“钾”元素

因为土壤中缺少钾元素,会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为了搞清楚南疆土壤和地下水中钾元素的分布情况。梁匡一、彭加木、陈子才三人,19649月受命,一起去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进行考察和调查。他们三人从库尔勒向南考察,在铁干里克和老孔雀河下游一带作较详细的挖掘和采取水、土样品,带回乌市作分析化验。他们原来想再去罗布泊考察,但因工作起动的季节较晚,经费及装备都不足,因此打算利用考察过程去罗布泊考察的计划没能够实现,彭加木觉得很是遗憾,这个设想,因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被迫终止。

197910月,彭加木又从上海来到新疆化学所,领导科学院新疆分院和化学所的工作。一天彭加木到梁匡一家商量,计划再次组队进入罗布泊,对整个湖盆作地质、水文地质、土壤、动植物、气象各方面的综合性考察。他俩还挑选了适合参加考察的专业人员。他俩的计划是,等到1980年五月份的大风季节过去后,带领全队进入湖区。报告送上去不久,新疆分院批准了这一计划。然而就在同一时间,中国科学院教育司分给新疆地理所一个去法国进修的名额,地理所经过研究,决定派梁匡一去法国进修遥感技术。这样,在梁匡一面前就出现了两个机会:一个是和彭加木一起带队去罗布泊考察,继续深入并完成他们在1964年就定下的找钾任务。另一个是去法国进修。对这两个机会梁匡一都不想放弃,经过仔细地思考分析,梁匡一决定先出国进修。

19806月,正当梁匡一在北京准备期末法语考试的时候,忽然听到广播里播送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同志,在罗布泊科学考察中,不幸走失,现仍在积极寻找中……”。梁匡一听到万分惊愕,在罗布泊地区的恶劣环境中必须尽快地找到他,若拖延了时间,后果不堪设想。梁匡一遥望苍天,祈求上苍能够让彭加木安全归来。

留学法国,遥感技术的应用

梁匡一于19821月到达了巴黎。他先在雷恩(RENNES)大学进修一个学期,9月以后,转到巴黎第七大学地球物理机制研究所,在P.TAPPONNIER(塔朋尼埃)教授的实验室里,与他们一起作新地质构造运动的遥感解释、判读研究。在此以前,梁匡一已对新疆作过地质构造方面的观测和调查,也对新疆的所有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有所了解,还阅读过很多新疆的新构造运动资料。梁匡一到这个研究所没过几天,所里召开了讨论会,梁匡一主动在讨论会上讲述了1954年发生在喀什以北的两次大地震,和由之造成的新构造现象在遥感影像上的清楚表现。讨论会上有人问他,你的认识和判读对不对?他作了肯定的回答。梁匡一的发言,在讨论会上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当即有人提出,请梁匡一帮助他们安排人来新疆,共同作以卫星影像、帮助判读的合作研究。梁匡一表示可以向中国科学院反映他的合作研究愿望。

梁匡一在法国结交了不少科技界和大学教授的朋友,他们对新疆都特别兴趣,并常向他提及P.PELLIOT(伯希和,他是法国考古学家,18961906年曾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古国等地作过考古工作)、H.UTRUIL(杜特厄依,他是杜特厄依法国自然科学家,1894年曾来昆仑山考察,于1896年在青海玉树地区与藏民发生冲突中逝世),说这些专家都曾在新疆作过考察和考古工作。他的朋友中还有P?GENTELLE(让代乐,他是法国地理学家,1957年在北京大学进修过),他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特别有兴趣,分别在1979198719881993年,四次来新疆与梁匡一合作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理环境演变”。通过梁匡一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巴黎第七大学联系,建立了新疆科学院地理所与法国的部分科研协作。

1988年,在梁匡一到法国进修的第二年,他在P.TAPPONNIER教授的指导与协作下,用美国的陆地卫星影像,对新疆的巴里坤、伊吾以北的新构造运动作判读和解译工作。此时新疆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给梁匡一发来通知,说:“自治区国土局给新疆分院下达了利用遥感技术,对塔里木河全流域的自然资源要作一次详尽的清查,它是1983年新疆分院的重大研究课题,分院领导经研究决定,由地理所和生物土壤沙漠所共同承担,委派你为这一课题的负责人。”当时,梁匡一正在巴黎第七大学着手进行具体的遥感影像判断机助处理的探索,接到通知后他想,既然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所召唤他回去,要他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他当然应遵从地理所的安排,这也正是他实际应用遥感技术于生产工作的机会,作好这课题,也会对新疆的资源利用、规划起到支撑的作用。所以他立即办好相关手续,毅然地返回新疆科学院地理所。

梁匡一回来后,根据需要,他将三十三位团队人员,分别组成九个专业组(不算行政及车队人员),野外调查面积大致是32.123平方公里,绘制专业图件314张,成图比例尺为110万。他们采用的是1∶10万的彩虹外和15万的多光谱航片(是他课题申请经费航摄的),并购买了美国的陆地卫星影像片和法国的斯波特(SPOT)卫星影像,这些卫片和航片,在塔河全流域偌大的面积中,得到充分的运用,特别有助于野外调查。经过短短的三年野外和室内工作,共完成110万比例尺的九种314张的专业图,这个成果受到全疆技术应用单位的认同并得了奖。

完成这一课题组的任务后,梁匡一退休了。退休后他的涉外工作并没有停止。1993年他参加了中法合作研究项目。在这以前,法国专家P.让代乐虽曾来疆工作,但因为时间仓促,只对天山南麓、昆仑山北麓进行过了解,并不深入,更没有深入沙漠腹地,对沙漠环境演变的实现进行实地观察。因此他在19933月再一次申请到经费,和助手伊丽莎白带着仪器和梁匡一合作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他们三人沿着石油物探队压出来的路,从北向南,沿于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系统地取土样、沙样、地下水样,作地貌及沙丘形态形成的物理机制的分析和考察,12天后走出沙漠,到达于田县。可惜的是这次考察仅仅横穿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向的刻面,而对塔沙漠的西端到东端980公里长的沙漠没有考察,给这次考察留下了遗憾。但是这项中法合作研究,给今后进一步研究沙漠环境演变,奠定了基础。

他在政协多次呼吁关注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农业和生态环境

1959年起,梁匡一被连续推选并参加了二、三、四、五、六届自治区政治协商委员会。1986年,在梁匡一担任新疆政协第六届委员会时,正承担着国土局下达的塔里木河自然资源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的课题。在调查勘探中,梁匡一看到塔里木河中游水量的损失,看到下游因缺水造成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塔河下游,农二师的五个农场因缺水而陆续地放弃了20多万亩农田,胡杨林大片枯死,库鲁克的风沙,频频地吹上库若公路,而且有可能造成和他西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的趋势,如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它将阻断库尔勒经过若羌通往青海的这条战略通道,一旦发生战争,只剩下星星峡一条路通往内地,这是极其危险的,若不马上整治,生态环境一旦恶化,就很难挽回。看到这些情况,梁匡一深为焦虑,在政协会议上,他联合了科技组的15位委员,写了一份《紧急挽救塔里木河下游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提案。提案的目标是,国家应以最快的速度:(1)制止塔里木河在中游地形平缓的沙漠地带乱跑水;(2)从中游的五条河流中挑选出一条走水河道,把其他另四条河道封死,不让洪水在此河汊行洪。渭干塔里木河是胡杨、红柳林生长最茂盛的地方,是现今河水利用率最好的一条汊河,应优先保留这条河;(3)最大限度地向塔河下游输水,保证农业用水的生态环境;(4)必须保证给直到阿拉干以南另26公里长的胡杨林、红柳林带输送塔里木河水,使这些地方已枯死的胡杨林幼苗萌生,胡杨林部分地复苏。

自治区党委十分重视梁匡一等16人的这份提案,于1990年批准成立塔里木河管理局,1999年经朱镕基总理审批,国家拨款107亿,整治塔里木河中、下游,这才加快了整治工程的进度。

20087月,自治区政协民族、宗教、社会、法制委员会召开了有关塔河现状及整治工程的座谈会,听取了各界政协委员的意见,决定在10月中旬前往塔河中、下游视察已建的工程,并对其成效和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调研。梁匡一以政协民族、宗教、社会、法制委员会“特邀委员”的身份一同视察。视察中,梁匡一看到,经过20年的治理,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已初见恢复的成效,他十分欣慰。在视察过程中,他还看到了:

1)建成了唯一的造水河床——渭干塔里木河,沿河两岸建成防洪堤,而且在北岸的堤上建成了柏油马路,便于在中游各村镇之间的交通和检查工作;

2)在渭干塔里木河的北岸,修建了11个正规的引水渠道,每个渠首(引水闸)都设定在不同季节,不同月、日的放水定额,供北岸的农区和牧区用,杜绝了以前农、牧民随意在塔河干流上乱挖水口子,无序地引水、用水,造成河水的大量损失;遗憾的是,尉犁县用水量得不到足额配水,分配给的水过晚,水质的碱也过多,这三个困难仍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3)确保向下游输送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两不相扰,应当强调,绝对不允许减少额定的生态用水,保证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环境有水,保持走廊常绿;

4)严格地规定并推行“节水灌溉”。规定各农区、农场都必须尽快采用“滴灌”,节省用水,减少地下水位上升的威胁。

视察结束后,梁匡一把这次对塔河的视察的所见所闻,转告给和他一起写提案的十五位委员(他们当中有些已去世),用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和躺在病榻上的病友们。

梁匡一曾多次在会议上呼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复强调关注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目的就是要达到对塔里木河尽快地作出全流域的科学规划,让天山南麓的这条母亲河能为南疆的农、牧业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梁匡一还准备持续不断地呼吁自治区人民政府重视《紧急挽救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农业和生态环境》这一提案,让它能够实实在在地实施。梁匡一觉得只有这样做,才尽了一个政协委员应尽的责任,才是对新疆各族人民负责,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子孙后代负责。

 

(梁匡一 供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24-1497063.html

上一篇:纪念谢义炳教授...
收藏 IP: 110.152.173.*| 热度|

7 王涛 檀成龙 刘进平 高宏 宁利中 崔锦华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1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