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楷喆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kz2014 我的第一个博客,虽然也顶个博士帽,但我是个粗人,请多包涵

博文

我理解的研究生课程

已有 3033 次阅读 2015-1-22 12:42 |个人分类:科研与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教育部出台一个加强研究生教育课程管理的文件,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说实话我不看好这个,感觉是瞎指挥。

冯大诚老师(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61370.html  )说“很有意思的是,要求减少对研究生课程要求的,首先是许多研究生导师,然后就是许多研究生自己。”“各高校逐渐把硕士生的上课时间减为一年。减为一年还不算,更为要命的是,实际上教学的质量大为下降。具体地说,就是很多教学只顾到做论文想要的那一点内容,其他的最多的蜻蜓点水,真是要用到我们曾经很熟悉的两句话:“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当导师的让学生一进校就进实验室接触课题,由“师兄们”带着,顺着师兄的方向,看一些文献,继续往下做。学生们也很高兴,早出文章,评奖学金就抢得先机。出了文章,毕业也就有了保障。导师当然更希望多出文章,文章就是工分、就是地位和金钱。这样的好事,师生两利,何乐而不为之。这位导师的研究生这样做了,占了先机。别的导师和他的研究生当然不愿意吃亏,于是也照此办理。这样的结果是,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他的本事就是会做在研究生期间所做的那些事情。若干年之后,当这些学生凭着这些本领都慢慢的升到副教授、教授的时候,整个国家普遍的研究水平就可想而知了。”确实如此,但是我仍然不认为加强课程学习有什么用,关键不在课程学习上。

首先第一个问题:研究生为什么要开课?我认为研究生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创新教育,同时研究生教育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的常规套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套路这些生存技能。因此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学习不应是如先前的教育一般的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构成,因此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学习是开阔视野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创新教育也好还是生存教育也好,了解一下别的学科总是没有坏处的,但不要求精深,像专业课学习那样。但应比科普要难一些。

第二个问题:研究生应学习什么?因为我前面说了,研究生教育是创新教育和生存教育,尤其对于我们的工科,你做的这个方向,在企业怎么进行工作的?他们现在存在的瓶颈问题是什么?用你的现有知识你能不能说上一两点,对于博士你能不能给出一个初步的研究方案来解决?如果以这个为要求的话。我们的研究生表现出的创新不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与学习是没什么关系的。是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由关系的。那研究生应学习什么?我觉得就应该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套路,这个是首位的,基本的,在有了过硬的基础工作后,还能依据自己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来进行交叉创新,或综合的,全盘的考察问题,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这一点。这个东西需要大量实践和老师真的实打实的教才行,这个很难去量化考核。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不真教?为什么?很多老师连工厂大门哪边开都不知道,怎么教?都是在造论文,学生只能学着,仿着造论文。这就是冯老师说的师兄带师弟,就那么干,文章也出了,大家都很高兴,然后职称也上来了,却发现学生质量下去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怎样的课改都扯淡。总而言之吧,研究生的工作是:过硬的基础+丰富想象=成功。而对于研究生还要加强其报告总结的能力,因为所有的工作都值得总结,需要总结,应该总结。写论文是总结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当然这是我的一点感触,也是走了弯路才发现的。可能也不全对。总结一句:研究生的学习重点不在课程上。

怎么解决?我觉得重点在转变对导师的考核机制上,这个很不好做,我还给不出切实可行的步骤1,2,3来,在此求教各位老师。

第三个问题:研究生如何学?研究生学习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跟导师学,重要,第二大块是自学,第三大块是课程学习,最不重要。在实践中我发现许多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做的那一点,就只会程序性的去干,但是对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上下游的方向,不清楚,也不清楚自己现在执行的这个程序步骤,为什么要这么干,这个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不清楚。这里缺乏一个过程,就是老师要真教,要逐步引导,甚至从最初,最基本的教材开始,逐步引导到这个课题,这个方向上来。要不断的去发问,让学生来回答。即使这个方向老师不懂,也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根据学生的总结报告来提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也是老师的一个学习的过程。许多学生抱怨老师不懂,对学术没有实质性的指导,而老师抱怨学生笨懒。我觉得这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双方都不懂,学生还不如老师,然后老师只说了一句你去干吧(即使说了许多,那也都是废话,没有实质帮助),然后学生就乱碰。这不行。

如果说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学的积极性,那是假的,上小木虫看看就知道了。但是为什么学生整体质量却下滑了,个人感觉是因为一方面知识面太窄,研究白菜的,对菠菜一无所知。因此要多看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书籍。另一方面只专注于知识点与技术细节,这个对于应付考试和发论文是足够的,但是对于思考问题,不行,必须要站在更高一点的层次。要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整体考虑,最后确定设计方案。这个需要老师来引导。当然这是我个人感觉。

可能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91755-861794.html

上一篇:我的故事-序
下一篇:研究生课题与项目课题的关联性
收藏 IP: 202.204.48.*| 热度|

6 卢江 李宇斌 张红光 孙秀柱 徐德昌 何韵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