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fengAm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mifengAmy

博文

扶摇直上话风筝

已有 3878 次阅读 2014-11-3 12:09 |个人分类:漫话科学小知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黄土覆盖的高原上,一只蓝白相间的菱形风筝翱翔在阿富汗喀布尔的上空,不一会,镜头中又出现了好几只风筝,此时,画面一转,几个阿富汗儿童手牵风筝线,神情专注地盯着天空中的风筝……

这是电影《追风筝的人》开头的一个经典片段,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在天空中无拘无束的风筝也许成为了那时孩子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无独有偶,我至今还记得《末代皇帝》中也曾经出现一个和风筝有关的细节:溥仪的弟弟从宫外来到紫禁城时,带来了一个风筝作为礼物,要送给溥仪。呵呵呵,在成人的眼中,似乎风筝就是要和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联系在一起的。

这也难怪,诗人陆游曾在《观村童戏溪上》中这样写道:“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在各种各样的儿童游戏中,诗人单单选择了两种最具趣味性的游戏,这边骑着竹马晃晃悠悠,一不留神,还连人带“马”地冲进泥塘中,那边放着风筝,左摇右摆,好不快活!

放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游戏之一,一张薄薄的纸,粘贴在精心设计好的竹架上,再穿上绳线,借着风的力量,便可扶摇直上,无拘无束地在碧空中飞翔,可以说,风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渴慕飞上蓝天的梦想。

风筝在我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曾经耗时三年,用买菜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斫木为鹞,三年而成”,只可惜,“飞一日而败”,但这却永载史册,成为了人类勇于尝试的伟大见证。后来,鲁班根据墨子的设想,改用更为轻巧的竹子来制作风筝,他将竹子劈成细条,并用火烤来使其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鹞”,据说这个风筝在天空中飞了三日之久,而使用逐条做成风筝骨架的方法也就流传了下来,沿用至今。

古人放飞的风筝都是自己手工制作,春暖花开时,约上三五好友,来到郊外放飞自制的风筝,比比谁做的风筝更精致,看看谁的设计更巧妙,再放到空中一试高下,比比谁的风筝能够飞得最高、最远,所以才有了“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的诗句,我想,那风筝借风而飞,翱翔碧空的场面一定很是壮观。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自己制作风筝了,大多都是从街头买来,但无论风筝的模样如何变化,材质如何改进,放飞风筝的技巧依然是逆风而站,使风筝迎风而飘,同时手提引线,使风筝保持略微前倾,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古人经过数百年积累的古老智慧,但实际上,这其中也包含着有趣的科学原理哟!

我们都知道是水平流动的风将风筝送上天空的,可是为什么这水平方向的风能够让前倾的风筝飞起来呢?现在就让我们以平面风筝为例,一起揭开其中的秘密好啦!

在放飞风筝时,人们往往手持提线,使风筝略微前倾,这样,就使风筝的面和平行流动的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夹角,由于风筝面挡住了气流的正常运动,所以气流作用在风筝迎风面上的压强和风筝背面上的压强是不同的,迎风面上的压强要高于背风面上的压强,如果气流的流苏越快,两面的压强也就越大。这样,作用在整个风筝面上压强的合力就会分解为垂直向上的力和水平向前的力,而这个垂直向上的力就是风筝的升空力,如果升空力大于风筝的重力时,风筝就可以飞起来了。

现在的小孩子玩的大多是电子产品,Ipad,电脑、手机,像“放风筝”这样的游戏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只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而已了,有时,当我看到那些坐在沙发上、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表情木讷、目不转睛地盯着平板电脑的孩子们的时候,不免有些同情他们:唉,这些孩子啊,永远也无法了解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56377-840733.html

上一篇:栗黄飘香正当时
下一篇:静电的发现者们
收藏 IP: 1.204.58.*| 热度|

5 姬扬 齐国臣 陈筝 李璐 李方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