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ifengAm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mifengAmy

博文

栗黄飘香正当时

已有 3088 次阅读 2014-10-29 06:19 |个人分类:漫话科学小知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的民间有一句谚语:“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栗子飘香的季节,作为一个“栗子控”,我又岂能放下着人间美味而不顾呢?无奈,每每经过卖栗子的店铺,总会忍不住掏腰包来大快朵颐。

栗子的使用方法很多,可以加水熬汤,可以配以煮粥,也可以拿来炖鸡或炖鸭,当然,还有最常见的食用方法——糖炒栗子。在贵阳,随处可见妙龄女子手提一袋刚炒好的栗子,一边闲逛于街头,一边还不忘将剥了壳的栗子放入嘴中,那悠闲怡然的神情,倒也成为了这街头一景呢!

栗子,俗称“干果之王”,虽然和核桃、榛子、杏仁同属于坚果类,但不同的是,栗子所含淀粉很高,不像上述坚果富含油脂,新鲜的栗子富含维生素C,也许你可能很难相信,鲜栗子中所含有的维生素C比西红柿还要多,更是苹果的十倍之多。此外,栗子中含有钾、镁、锌、铁、锰等矿物质。中医学认为,栗子味甘性温,有健脾养胃、补肾强筋的作用,因此,栗子又有“肾之果”的美誉。《本草纲目》中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民间也有很多利用栗子性温味甘、补肾益气、健脾养胃的特性而流传下来的土方,如“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经验方》)。

栗子在我国历史悠久,《诗经》中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可见,在当时,已经开始培植栗树。《吕氏春秋》中也有“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的记载,这说明距今2000多年以前,人们已经将栗子是作为一道美食了。而在京津地区,很早就流传着有关糖炒栗子的歌谣:“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关于栗子,还有这样一段佳话:又一次,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炒好栗子招待佛印和尚,并提出要对对子,赢的人才能吃。苏东坡出的上联是:“栗破凤凰(缝黄)现”,描写栗子破壳,露出黄色的栗仁的场景,佛印和尚随机对出了下联:“藕断鹭鸶(露丝)飞”,意为莲藕虽断,却露出藕丝的画面,于是二人便在相视一笑中,品尝起了美味的栗子。这两对对联对仗工整,且一语双关,可谓妙对,呵呵,读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呢!

几年前,我曾在菜市场看到过有人现炒糖栗,至今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在一口大铁锅中,在里面放入石砂和饴糖,不断地翻炒,直至石砂变成黑色后,再放入栗子继续翻炒,此时,你会看到黄褐色的栗子混杂在黑砂中,仿佛黑土中散落的黄金,煞是好看。将栗子放入糖砂中翻炒,不仅可以使栗子均匀受热,而且还不易损失栗子中的糖分。这样,炒出来的栗子栗壳呈现油亮的红褐色,果实松软香甜,十分可口,我们称为“糖砂板栗”。

如今,这样的场面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商铺中那不断翻滚的炉子,虽然炒熟的栗子不像“糖砂板栗”那样黏手,但在我看来,却也少了栗子特有的甜香味,以及那份暖暖的回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56377-839437.html

上一篇:脆笛飞声
下一篇:扶摇直上话风筝
收藏 IP: 1.204.65.*| 热度|

4 李学宽 王汉森 张启峰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