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也许会有另一份意外收获,生个双胞胎哈!

已有 2010 次阅读 2016-5-1 17: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background, center, white, 双胞胎

也许会有另一份意外收获(生个双胞胎哈)

——编著一本《安全文化史学——光阴里的安全文化》?

 

/王秉

 

今天休息,这会扯淡啦!记录自己一个突然的想法,算是自己写博文的副产物,也算是五一节给自己安排一个劳动任务。至于到底是否可以完成工作任务,那就还需要慢慢积累与努力啦,算是记录自己一点想法也不错哈!

为积累安全文化学的书稿素材,我的博友们会看到,上学期(15年末)笔者推出《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1-7)——》系列博文,就在最近笔者又一口气推出了《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8-16)——》系列博文,部分会选取刊载于《现代职业安全》杂志。

在这整个过程中,上学期撰写这些系列博文时还没啥感觉和想法,这学期撰撰写时越发有一个想法,昨天算是有了一个半成品的突破性想法,自己认为蛮有意义!也许,编著一本《安全文化史学——光阴里的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份意外收获?书名可以吗?具有基础?具有意义?工作量大?语言美感要强?科普性要强?问题很多?……请听我一一道来。

1)随着笔者在“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方面的素材的积累,笔者越发觉得人类历史中的安全文化之丰富,有学问可做,有底蕴可品。由此验证,老师与我提出的“安全文化学”之学科分支“安全文化史学”不仅有文章可做,还也许会有大文章可做哈!

2)书名定为《安全文化史学——光阴里的安全文化》我目前觉得最好啦!为什么呢?简言之,“安全文化史学”具有学理性,“光阴里的安全文化”具有通俗性、文学性、文化味和科普性,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对“安全文化史学”的科学层面的定义,我觉得“光阴里的安全文化”是对“安全文化史学”定义的最经典、最准确、最贴切的“诠释”和“比喻”。这样一来,可把书的特点阐释的淋漓尽致,还可增强吸引读者,增强学习兴趣,让读者真切体会安全文化还真有可品味之处。

3)具有基础吗?笔者觉得很有基础:一是历史叙事法与评述法是安全文化学常见的重要研究方法,《安全文化史学——光阴里的安全文化》书的内容除了理论性的部分,绝大部分就应写出“安全文化百家讲坛”或“安全文化历史纪录片”的味道;二是人类历史安全文化真的很丰富,只是需要逐渐发现、积累和提炼;三是吴老师的系列安全文化博文、《大学生安全文化》素材更是这方面的绝佳素材,鉴赏分析的非常到位;四是我去年就发现科学网麻庭光老师的消防方面的文化史科普文章写得太好啦,我经常欣赏学习,有很多学习与可鉴之处;四是老一辈安全文化学研究者,如徐德蜀、金磊、罗云等老师有这方面的一些积累与论述,等等。

4)具有意义?最重要意义的是我觉得有3:一是正如我以前博文中所说,“造安全文化、引安全文化与寻安全文化3条路都要走”,即依据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科学等相关理论等建设安全文化,即造安全文化;通过比较安全学等知识与理论,学习、借鉴或改良安全文化,即引安全文化;从某一群体的传统文化中寻觅安全文化痕迹,并积累、丰富安全文化,即寻安全文化,无疑是一种丰富安全文化的绝佳路径,且更适合某一群体自身(需加强);二是我们的安全文化“谈品”,即品味价值目前看来实在是有点差,安全文化史学可大大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可避免“我们天天仅谈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以减少事故”的狭义理解与束缚;三是正如我以前博文中所说“安全文化研究者应主动进行安全文化与人文融合,促使安全文化更具文化味道”,无论是安全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大众,都普遍有一种感觉和"无奈",就是安全文化缺失“文化味道”,对于该问题,安全文化研究者应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与人文进行融合,从而给安全文化加入更多的“文化调料”,让安全文化真正像文化,成为文化,这需要安全文化研究者自身主动的努力,而非是靠人文研究者来认识到并实现这一目的,这一点安全文化史学研究就可以完美做到。

至于工作量肯定大,最重要的是你想要从人类那么多安全文化历史中提炼,真是工作量很大,且目前这方面已有整理和论述罕见……此外,我不想把这本书写的太理论性,最重要的目的是突出科普性和文化性,让所有读者都可以看懂、读懂和欣赏,就像是在看“人类安全文化纪录片”的感觉,在品味中爱上安全、了解安全、学习安全、体会安全等,所以语言的美感、科普书写方式等要重点考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53670-974102.html

上一篇:光阴里的安全文化(16)—《考工记》竟然是安全管理“葵花宝典”
下一篇:Some safety culture definitions (1991a-2006a)
收藏 IP: 218.76.28.*| 热度|

1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