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摘取诺奖,你是否太年轻?

已有 4230 次阅读 2017-1-20 16: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诺奖委员会非但没有“偏爱”年长的科学家,反而倾向把诺贝尔奖颁发给年轻人,从而平衡了由提名过程引入的「年龄溢价」。

中文文稿:闵超 / 南京大学         论文推荐人:史东波 / 上海交通大学

图文编辑:李东 / 浙江大学         素材来源:Research Policy


图1 诺贝尔物理学与化学奖得主以及未获奖的被提名者的平均年龄,1901-1950年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科学界流传着这样的玩笑: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不但要做出重要的科研成果,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活得足够长。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是否真的“偏爱”年长的科学家?《Research Policy》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如果说诺贝尔奖更加偏爱年长的候选人,这一现象更可能是在提名阶段造成的;诺贝尔奖委员会非但没有偏袒年长的候选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提名人给诺奖带来的「年龄溢价」现象。(溢价是一个金融词汇,此处的年龄溢价指的是因候选人年龄较大、资历较高而使其研究被高估了价值。)

数据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诺奖获奖数据,涵盖了1901年至2009年六个领域的获奖者,其中医学奖195人,物理学奖187人,化学奖157人,文学奖106人,和平奖97人,经济学奖64人。第二个是诺奖提名数据。由于诺贝尔奖提名的细节需待50年后才会公开,因此研究选取了1901年至1950年的提名数据,其中包含物理学与化学领域的4247项提名以及相应的1950位提名人。

获奖年龄的影响因素

众多因素都会影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年龄,既有诺奖成果取得的时间,又有研究本身的性质(实验研究还是理论研究),还有不同学科的差异(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还有科学家的社会关系(是否跟前任获奖者共事)。这项研究把以下因素均考虑进来:

(1)学科领域,1=物质科学(物理,化学,医学),2=社会学科(文学,和平,经济学)。

(2)年代环境,1=1901-1910年,0=1911-2009年。

(3)获奖者在诺奖成果首次公开时的年龄。

(4)分享同一奖项的人数。

(5)候选人数量、寿命以及学科领域数量的增长趋势。

(6)获奖成果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完成。

(7)获奖者性别。

(8)获得最终学位的年龄。

(9)本单位中是否有诺奖获得者健在。

(10)本单位中是否有已故的诺奖获得者。

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有如下发现:

(1)物质科学的获奖者比社会科学的获奖者平均年轻4-5岁。

(2)成果每迟一年做出,获奖就推迟六个月。

(3)相同的获奖研究每增加一名分享者,就早一年半获奖。

(4)女性平均早三年半获奖。

(5)获得最终学位每晚一年,获奖时间就延迟两个半月。

(6)所在的单位每多一位健在的诺奖得主,新晋获奖者就会“提前”九个月获奖。已故的诺奖得主则不会对本单位产生这样的影响。

(7)不同领域的获奖年龄也不尽相同。医学与化学领域的得主最年轻,之后依次为和平、物理学、文学,最后是经济学。

诺奖委员会决策过程

如果诺奖中存在「年龄溢价」,那么这是由提名人造成的,还是诺奖委员会造成的?如果存在「年龄溢价」并且是由诺奖委员会造成的,那么在所有被提名的候选人中,获奖者应该比落选者的年龄更大。反之,如果是提名人造成的,那么落选者应该比获奖者年龄更大。

图1显示了化学与物理学的候选人平均年龄情况。统计表明,获奖者比非获奖者平均年轻5岁——物理学平均年轻6.9岁,化学则是4岁。这说明如果诺奖中存在「年龄溢价」,它更可能是提名人造成的,而诺奖委员会事实上在最终决策中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效应。

进一步的概率回归证实了以上的结论,即“年龄溢价”更可能是提名人引入的。同时,研究还发现,增加来自同一国家的提名人的比重反而将降低被提名者当选的概率。这表明诺奖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提名阶段可能存在的提名人推荐本国科学家的偏差。

结论

这项研究认为,如果说诺贝尔奖中存在“年龄溢价”的现象,那么它更可能是由提名阶段而非诺奖委员会引入的。概率回归表明,即便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获得诺奖的几率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诺奖委员会非但没有“偏爱”年长的科学家,反而倾向把诺贝尔奖颁发给年轻人,从而平衡了由提名过程引入的「年龄溢价」。


Baffes,J., & Vamvakidis, A. (2011). Are you too young for the Nobel Prize? Research Policy, 40(10), 1345-1353.


在学术圈,要想战胜你的对手,一定要比他活得更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28868.html

上一篇:还在写本子?试试传说中的科研众筹
下一篇:跨学科研究更难得到经费资助吗?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2 史晓雷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