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你可能不知道的跨学科研究 精选

已有 14907 次阅读 2017-1-13 10: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多优势,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研究复杂性带来的桎梏,还能调动每个涉及到领域的知识储备,发挥各自领域的专长。近年来,全世界的跨学科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具有什么特征?

中文文稿:步一 / Indiana University       论文推荐人:李江 / 浙江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素材来源:Nature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跨学科研究的数量在增长

在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基金提供者看来,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多优势,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研究复杂性带来的桎梏,还能调动每个涉及到领域的知识储备,发挥各自领域的专长。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国际学术圈中越来越多的论文开始引用所在领域以外的论文。下图展示了Webof Science数据库内超过3500万篇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所在领域的情况。从图中左侧可以看出,不论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引用其他学科论文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引用同一个学科的不同子学科(如遗传学论文引用动物学论文等)论文的比例稍稍有所下降。同时,新世纪以来,标题中出现“interdiscplinar*”的文章比例在一直攀升。

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力更大吗?

与普通研究相比,跨学科研究是否有更大的影响力一直饱受争议。Wang等人的研究显示,在出版三年内,引用多学科文献的论文,其被引量实际上不如普通论文,但当论文被出版13年后,其被引量将增加不少。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跨学科程度较少论文的被引量要大于跨学科程度很高的论文。这些研究结论提醒学者不需要一味追求过度的跨学科研究。然而本质上论文的影响力不能仅仅用被引量来衡量,其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用往往很大但难以计量。

一些领域比另一些领域更跨学科

如果用某年内一个学科内论文引用其他学科论文的程度(横轴)和一个学科内论文被其他学科论文引用的程度来衡量这个学科跨学科程度(纵轴)的话,每个学科都可以以一个节点的形式被绘在一个二维图内。用不同年份的引文数据可将不同年份各个学科的跨学科程度可视化。上图右侧是以2014年数据为例的可视化结果,右上角的学科既引用了很多其他学科的论文,又被很多其他学科的论文引用,因而跨学科程度更高。可以看出,健康科学的跨学科程度很高,这与其整合了公共健康和药品的社会影响方面研究有关;而临床医学则相反,这与其学科研究的专深性是密不可分的。

以不同年份的数据为输入,下面的视频动态展示了不同学科跨学科程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些国家(地区)的学者比另一些国家(地区)更跨学科

曾有学者将跨学科研究定义为同时引用了两篇较少被其他文章同时引用的文章的研究。他们筛选了每年发表3万篇以上学术论文的国家进行研究,并使用了这种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定义。结果显示,印度、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和巴西排名前五,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排在其后。

你觉得你的研究跨学科吗?不妨来做做Nature上的一个测试:

http://www.nature.com/news/how-interdisciplinary-are-you-1.18362


Noorden, R. V.(2015).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y thenumbers. Nature, 525(7569),306-307,doi: 10.1038/525306a.

Larivière, V.& Gingras, Y. (2014) Beyond Bibliometrics (eds B. Cronin & C. R.Sugimoto), pp. 187-200,MIT Press.

n.d. (2015). Howinterdisciplinary are you? Nature, doi:10.1038/nature.2015.18362.

Wang, J., Thijs,B., & Glanzel, W. (2015). Interdisciplinarityand impact: Distinct effectsof variety, balance, and disparity. PLoS ONE, 10(5), e0127298.

Xu, J., Ding, Y.,& Malic, V. (2015) Author credit for trans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 PLoSONE, 10(9), e0137968.

 

学科交叉,我们能做些什么?

跨学科合作中,作者的贡献如何分配?

多学科交叉,成果的影响力更大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27299.html

上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周期是否太长?
下一篇:还在写本子?试试传说中的科研众筹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12 郑俊 李杰 岳雷 王伟 强涛 梁洪泽 武夷山 黄永义 彭真明 xlsd cly85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