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usion Memor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zhiqiang240 just for freedom

博文

意义矛盾统一

已有 305 次阅读 2025-9-1 08:31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注:作为创作中的部分内容,构建于辩证法,内容虽相对流于否定之否定的表面框架,但依旧具有一定价值,所以保留此处。

        个体意义虚无问题是数字时代个体最大的问题。意义的虚无性等同于矛盾意义,有意义或无意义。无意义来源于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价值,在个体认知匮乏、认识能力有限、改变有限的前提条件下,生命等同于社会劳作工具,由生至死,毫无价值。知识广度与深度也间接加深了迷茫,无法准确定位个体价值观念。本书立足于普遍的的现象问题,特例除外,所以意义价值观念立足于当下最直接的问题,而间接忽略意义的全面性,意义的全面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问题深究,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从质的层面提升。

        任何事物都从矛盾并存中进行统一,从而提升高度。否定之否定,即否定自我,也否定问题本身。当矛盾出现的时候,就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依据。从个体来说,首先要否定的是虚无主义,从而将现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虚无意义的现象问题,是数字时代和虚幻现象并行,以此构建的认知世界观失去了意义的根本——客观实体。客观事物的存在性和个体的存在性是作为个体依赖意义的基本核心动力,对客观实体的真实体验和追求需要占据一定的比重,才能在现实中建立意义的基本思想。

        现象本质上是发展事物的客观规律,即使现象本身可能存在虚幻性,但是虚幻性只是相对的作用结果,相对的作用体现的恰恰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恰恰表明了客观事物的客观反映。所以,意识现象虚幻,但本质客观,现象正是客观的相对反映。

        在意义的问题上,必须要首先肯定,假如我给出否定,即生命等于无意义,对等地说,我当下任何行为都毫无意义,无意义便没有行为必要,其最终导向一定毁灭,这与当下行为存在矛盾,包括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身,即当我给出无意义的回答时,此我就已经是矛盾的存在。所以,给出无意义的等同于自我否定,但是又必须要承认无意义的客观性,无意义的产生本身依赖于意义,是意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并非全盘否定,否定无意义只是另一种抽象的存在形式。

        与此同时,我不仅需要否定无意义本身,我还需要肯定无意义,有意义和无意义是矛盾统一体,有意义为个体提供价值观念,提供行为导向,无意义则提供创造的可能性。对无意义的肯定,其本质就是一种否定,因为具有创造价值的现象实现了从虚无的转化。无意义的意义其目的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从虚无现象到实体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一个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过程。

         现象包括幻象本身并非绝对虚无,而是以相对的方式呈现客观事物,这是必须对虚无倾向的批判,因为现象的呈现明确虚幻,基于虚幻表象,自然虚无,但是并非绝对虚无,因为虚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共存的概念,一个能否被客观证实的实体概念,对实体概念的证实和创造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过程。现象体现的本身就是矛盾,矛盾的本质则需要实践为结果,因为矛盾以某种形式存在,并且,是从矛盾的另一方分化而来,并非绝对虚无。虚无的现象是客观事物分化而来的表象,这是基本理念,对表象的抽象是个体渐近式接近客观实体的过程,而不是远离的过程,停留于表象之上才是远离客观实体的过程,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随时的运动变化之中,停留即远离。

        所以还需要对虚无主义进行肯定,承认从表象抽象的虚幻性,也承认对表象的抽象与表象之上对应的客观事物具备的客观运动变化进程呈现方向一致性,从表象抽象的虚幻具有双重性质,一个是实践性,另一个经验性,两个性质本质共存。实践性是从无到有的经验累加,是从虚幻到实体的结果验证,实践性是将抽象转化为实体的过程,是一个渐近式地与对表象的抽象合并的过程。

        在对无意义的否定之否定之后,还需要对自身进行否定,即否定意义。否定意义即否定万事万物,但是并非完全否定,而是回到一个初始状态,一个不存异己的状态,一个无意义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再来实践对意义的否定之否定。

        意义是一个个体的意识观念,依赖于个体,对自我的否定,是否定个体依赖实体作为意义支撑。真实即意义?即虚无即无意义,但是意识对表象的抽象可以通过实践验证实体,即虚无是对实体的客观反映,可以验证为实体,或可以创作为实体。所以,真实作为意义支撑显然陷入了独断论。所以要否定意义的实体支撑,但是要继承意义的实体性真实性。

        对意义的否定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存在区别,意义是一个继承关系,而不是螺旋式的上升,意义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在内容上发生了量变,但在形式上没有发生质变。

        之所以无法发生质变,是因为个体受到需求剥离,个体始终处在需求——满足——需求之中循环,循环虽然满足了个体短暂的意义,但是并没有发生形式变化,需求是继虚无之后的新的矛盾问题,但本质上虚无和需求是同一级别的问题,其形式上处在同一级别。因为需求对应于有意义的实体,虚无对应于无意义的虚无,两者处在同一形式的级别,这个级别就在于主体的不变性。

        需要达到质变,就需要对意义再次进行深层否定,即否定需求。否定需求是一个否定自我的过程,也是否定生理需求,对需求的否定,就需要限制需求,克制需求,对需求的否定是自我归一,化整为零的过程,限制个体欲望和想法,让事物运动变化不依赖个体意识需求,即承认非我之外的意义,承认并非需求才是意义,意义可以是任何运动变化的事物,否定需求,就是转化意义的主体,从小我转化到世界万物。最后再肯定需求,包括生理需求,也包括个体将万物的运动变化意义为我所用。

        此时再来分析意义,便不再依赖需求,而是与需求并存,但超越需求,超越需求的意义形式上发生了质变,意义从有限的局限循环转化为永恒的运动变化,此即意义所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67125-1499896.html

上一篇:思想的本质动态-静态模型构建
收藏 IP: 153.35.127.*| 热度|

2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4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