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 精选

已有 32565 次阅读 2009-10-22 15:43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

2009.10.22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之处,在于存在一定机会的同时,却不能提供国际上许多地方能够提供的正常的职业保障。

很多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人,对国内学术界存在的机会估计过高,却对职业和家庭生活面临的风险估计不足,所以常常出现在成为被引进人才之后骑虎难下的局面。

据我所知,国内很多地方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合同和承诺不能兑现的情况。像浙大“非正常死亡”的涂博士这样的情况,则只能算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

科学网上南方都市报《海归博士归国三月跳楼身亡 遗书称“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新闻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4333.shtm

我个人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术机构对于高水平人才或者具有高水平潜力的研究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这种需求应该说远比不上企业和一些特殊部门对具有特殊技术的人才需求来得实在。

尽管国内近十年来研究经费的投入已经有很大的增加,但对于优秀而具有潜力的青年学术人才来讲,国内学术界几乎很少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比较正常的环境。相比之下,对于那些不那么优秀和不那么具有潜力的青年人,国内的学术环境反而倒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奋斗机会。我在北京的过去十年间,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具体的例子也就不用讲了。

事实上,这些并不完全是学术界自身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和产业界,对于新的知识和前沿的技术的需求事实上并不强烈。所以,学术界的主要功用是用来做摆设和点缀,而不能够真正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新的机会。这不是一个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国营大企业几乎垄断了所有真正能够赚钱的行业的前提之下。

另外,虽然人人都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我并没有看到真正有很多人关心获得更多的知识。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这个社会,更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在职业和生活上会更成功。在一个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社会,成为一个专业人士并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选择。尤其不能让人忍受的是,要成为专业人士还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额外劳动。所以,真正好的和具有潜力的研究人才也并不是国内大学所真正需要的。

我并不觉得自己所说的这些有什么独到之处。不过,能够真正认识和承认这种现状的严酷性的人其实并不多。

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不管有多少辩解和说法,这个事实不会被改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6-264256.html

上一篇:也谈“九校联盟”
下一篇:支持年轻人的政策真能给年轻人带来好处吗?
收藏 IP: 71.94.219.*| 热度|

99 蔡子微 何毓辉 杨鹏程 张琪涣 孙志伟 武夷山 茹永新 赵星 杨玲 王晓峰 鲁雄 艾云灿 孙中华 陈龙珠 葛肖虹 陈儒军 刘进平 蒋永华 吴江文 朱志敏 蔡聚锁 吴电明 陈中红 娄开阳 曹相生 梁建华 陈安 戴小华 王节涛 曾智勇 罗渝然 杨顺楷 杨海涛 金拓 刘立 李宁 孙军昌 薛海斌 陈苏华 刘郑 黄晓玉 刘钢 刘晓东 於鑫 杨正瓴 孙友位 吕喆 盖鑫磊 迟菲 陈永金 牛丕业 苏红 杨芳 邸领军 苗元华 柳东阳 刘玉仙 殷尔 沈大伟 郭磊 郑波尽 高友鹤 张芳 孟俊国 孙静宇 李永丹 杨延丽 周家喜 吴锦宇 齐霁 邹涛 李红周 曹世雄 杨春明 陈子翃 方明 邱冬 秦川 techne ddsers hao 侯振宇 littlejoy gaorj seawolf yinglu zengzifeng11 lftkf pkuzeal chivush h8l53ocp zhangshufeng zhuchi tangscut shahelife cabrio lmt1982 zhiyuneng fenqing55

发表评论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