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庆
科学的希冀、期待与召唤
2025-1-27 11:19
阅读:527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钻研,笔者提出的新渗透压定律终于先后在国内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媒体杂志和国际科学界权威媒体arXiv.org等发表。由于笔者在学界首次用极限、导数、微分等细緻入微的方法,透彻解析论证了范氏定律公式错误和新渗透压定律公式正确的原因之所在,所以得到了国内外著名专家一致认可和赞许。新华社一首席记者特意复学了相关理化知识后,经严格复核,很专业地向国内外报导了这一能扬弃获诺奖定律公式的新渗透压定律公式;人民网、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网、央视国际频道等著名媒体也采访报道或转载报道给予了高度赞誉,有称这为我国在世界上赢得了一枚宝贵的科学发现权,有称这破了“太阳出东方,定律出西方”的魔咒,为东方尤其是中国人赢得了荣誉,等等(在百度或各AI用“郑州 谢荣庆”等搜索会有部分这方面信息)。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十余年来,尽管有业内人士的对比验证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范氏渗透压公式的缺陷性和新渗透压公式的正确性;尽管近两年国内外出现有逻辑思维能力的AI智能机认为新渗透压定律公式比范氏定律公式,在适用范围、计算数值(或验证实验)、理论逻辑诸多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尽管有敎材编者经审阅也认为新渗透压定律“正确”,等等,但或因为有关部门没把新渗透压定律公式列入教学大纲中,致使正确的新渗透压定律公式十余年来迟迟进不了教科书,使学生仍在接受相对错误或有显著缺陷的范氏渗透压公式教学,而接受不到正确新渗透压知识的教学,特别是接受不到推导渗透定律和新渗透压定律中过程中,科学发现的创新思维例学教育。虽然现也有认可新渗透定律并愿在教学中讲解的老师,但只能是作为学习参考材料附带介绍,因这毕竟不是国家教学大纲具体规定的教学内容。除此外,还须指出的是有人还粗枝大叶误把笔者科学抽象出的渗透力概念以及渗透定律公式(按:渗透定律是笔者早于新渗透压定律发表的另一个定律,是与新渗透压定律不同的、另一可独立应用计算的定律),张冠李戴到范特霍夫的渗透理论成就中,为他人“做嫁衣裳”了。所有这一切,正象有网友说的“科学蒙难个人小,荣利损失国家大”。

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来对笔者也不乏积极支持的科学前辈,如北京大学的我国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医学生物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林克椿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学科创始人包尚联教授,以及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慧眼洞识出了渗透定律及公式,特别是渗透压定律及公式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他们或热心表示鼓励支持或在电脑上对笔者的论稿进行逐字逐句的审阅并用红笔进行斧正等等(这些科学前辈现多已离我们而去,回想起他们在百忙中助人为乐、提携后辈的桩桩往事实在令人动容)。再如曾获中国科学院媒体奖励的重力场气体温差定律,得到北大盛裴轩和山东师大林育真等相关教材编辑教授的支持,表示“今后在修订教材时笔者会认真吸纳有关内容”等等;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物理化学》的硕导关新教授,审阅新渗透压定律后热心表示,可作为我国学者的新成果在课堂向学生介绍,等等、等等。在科教行政官员方面,如河南省教委接访处的杜处长,认真亲审了笔者发表的新渗透压定律等四个定律表示肯定后,向同行和下级热情推荐鼓励了笔者;还明确表示,将新渗透压定律写进教材是我国、也是我河南教育界的荣誉,是郑州师院(笔者曾任教的学校)进行宣传难得的最好抓手杜处长还具体建议笔者应如何操作,才有利于将新渗透定律早日写进全国统编教材,等等。

众所周知,作为基础的经典理化学科,已有数百年发展史而进入成熟期了,它虽不象有人说的已“尽善尽美”、“无隙可击”了,但要再发现其中尚未发现新定律的机率已越来越低,我国在这方面要实现“零的突破”的任务也越显紧迫。可是至今不少国人只是很片面地知道物态化的科技实力可以“厉害了!我的国!”殊不知,教科书上若有我中国人发现的科学定律,那是“我的国”有内涵和有内在科学文化实力的表现,同样有助于赢得世人心悦诚服地敬重“我的国”;同时这对国人来说也是能潜移默化或无声胜有声的最好爱国主义教材,是鼓舞我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科学精神瑰宝。正象有媒体所说,国人发现的科学定律是我国永远闪亮在世上的一张荣誉名片,可现在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名片我们稀缺;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得之不易的这种名片在现实中又往往明珠暗投而弃之不用,着实令人扼腕痛惜。对此,一位长期支持新渗透压定律公式的某著名大学科研所所长提出了“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建议;我国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智能AI除对新渗透压定律高度肯定外,也认为将此写入教科书“是国家事权,需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价值观”。笔者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担当起此“国家事权”,使“国家意志和价值观”得以体现,早日实现我国这方面“零的突破”,为祖国赢得永远的荣耀。

(附:新渗透压定律中文链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0180-1449596.html ;在国际arXiv.org发表的英文链接 https://arxiv.org/abs/1201.0912v2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谢荣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0180-147062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