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读吕思勉《中国通史》(下)

已有 3897 次阅读 2012-11-8 06:56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吕思勉《中国通史》(下)

武夷山

 

P238

   无为二字的意义,每为后人所误解。“为”训“化”(博主:双引号是我加的)。《礼记 杂记》,子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此系就农业立说。言弛而不张,虽文武亦不能使种子变化而成谷物。……劝在上的人,不要领导着在下的人变化。

 

P241

  法家之学的法字,是个大名。细别起来,则治民者谓之法,裁抑贵族者谓之术,见《韩非子 定法篇》。

 

P275

犹太教亦曾输入中国。谓之一赐乐业教。实即以色列的异译。

博主:Israel,与“一赐乐业”发音很像,而且这个译名意思也不错----“一”旦“赐”给你一种信仰,你就“乐业”了,不怨天尤人了。

 

P388

   畏吾儿即回纥异译。

博主:回纥乃维吾尔族祖先。没想到那时的异译却与现在的译法一样,只是用字不同,反映了当时的译者对异文化的蔑视心理。我过去曾就我国某些译名反映出的势利心理举过例子:

别的国家翻译外国的国名、地名,照声音拼写就是了。中国翻译外国国名、地名,用什么字呢?就有讲究了。我在国家博物馆里看过清朝皇帝的一个圣旨原件,将英国称作“红毛英吉利”,不过,英吉利三字都加了口字旁,我找不到这三个字,没法录入。为什么加口字旁?那是因为,当时清朝仍自视为天朝大国,彼乃番邦小国,加上口字旁,就暗含了鄙视之意。这正如《清史稿》当中,将所有朱姓之朱都写成“硃”字一样:被我大清国打败的皇帝的姓,哪能让你原封不动?加一个石字旁羞辱一下。即使《清史稿》中记载的某位姓朱的是清朝的忠心耿耿的大臣,石字旁也照加不误,非常坚持原则。总之,那时的人很会在汉字上做此类文章。

再后来,英国人打胜仗了。再后来,人家不仅不是番邦小国,还代表着文明进步了。于是,口字旁统统去掉,成为“英吉利”,三个字都是好字眼。凡是帝国主义国家,翻译时几乎都给安上好字眼。你看,美国,“美”啊!怎么不译成“霉国”呢?德国,讲道“德”啊!法国,讲“法”治啊!怎么不译成“乏国”呢?意大利,同样是个个字都是好字眼。对于不如中国的国家呢,翻译时就可能毫不留情。柬埔寨,整个就是一个破村子嘛。过去,我们曾把非洲一个国家译作“莫三鼻给”,多埋汰人!多年之后,觉得这样翻译实在对人家大不敬,不符合我们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才改译为“莫桑比克”。既然是蛮夷民族的首领,就不能译为“大翰”(翰这个字多好,翰林啊),只能译为“大汗”,那么,一个落后的国家就只配译为“阿富汗”了。

当然啦,其实不是汉字可怕,是运用汉字的某些人可怕。如此之势利!如此之狗眼看人低!(全文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12676.html

 

P408

乾隆时开四库馆,编辑四库全书,却借此大烧其书。从公元1763年到1782年二十年之中,共烧书24次,被烧掉的书有538种,13862部之多。

博主:现在,一提到《四库全书》,一般都认为是文化建设的丰功伟绩,其背后的罪恶却被掩盖或淡忘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630342.html

上一篇:[转载]儒家文化与科学精神的辩证
下一篇:[转载]1955年元帅和大将上将授衔条件
收藏 IP: 219.142.129.*| 热度|

10 陈小润 王桂颖 李泳 钟炳 魏瑞斌 陆俊茜 刘颖彪 杨月琴 陈沐 黄宁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