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读后感

已有 12573 次阅读 2011-2-21 06:49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后感, 青年, 马克思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读后感

武夷山

198336日)

 

若没有“博士俱乐部”那样一种环境,即使马克思的思想本来已很犀利,恐怕也不会有后来发展得那么丰富。正如马克思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命运是被决定了的,被广义的社会所决定。如果他父亲供不起他大买特买其书,如果他本人的“独立性”足够地强,也就没有后来的马克思。

建设世界与破坏世界毕竟不同。马克思恐怕不能成为很好的建设者。但批判的精神比建设的志向更加难能可贵,所以,应当保护有批判精神的人。在任何时代,总是(也只能负担得起)少数人批判,少数人“寄生”,多数人建设,或曰劳作。

马克思对女性的要求确实是老式的,正如燕妮已指出的那样。

马克思的父亲确实了不起,不是他的安排,马克思就不会到柏林大学就读,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他终于同意了马克思和燕妮的私约更加可钦可敬。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Г.谢列布里雅柯娃(Г.Серебрякова).刘辽逸等译..页数700..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期1959



读书荐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414975.html

上一篇:重发通知: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招生,2月27日报名截止!
下一篇:你正常吗?
收藏 IP: 219.142.135.*| 热度|

19 吕喆 赫英 陈湘明 杨月琴 李泳 钟炳 王号 许培扬 刘钢 张志东 金小伟 吉宗祥 侯成亚 姜洪洲 柏舟 刘颖彪 季翼鹏 yinglu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