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精选

已有 6363 次阅读 2009-5-4 08:49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武夷山

 

今天是五四。五四的话题,说不完,辩不清。《天涯》杂志20062期发表黄万盛的文章“启蒙的背面”(http://youdeqi01.bokee.com/5053434.html),文章说(黑体是博主加上的):

 

五四高举科学民主大旗的反传统运动,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那些激烈反传统的思想勇士们,鲁迅、吴虞、陈独秀、钱玄同等,那时都没有到过西方,胡适虽然是个例外,但也只是刚刚到美国求学的年轻学子。他们都是留日的学生,因此他们关于西方的了解最主要是源于日本的影响。相反,真正到了西方,并在西方长期求学的人,几乎都没有加入这个阵营。严复是留学英国的,他对反传统一直持不同的意见,并且坚持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而自外于科学和民主;留学德国的张君劢则是反传统运动的反对派;留学英国的辜鸿铭不仅对反传统口诛笔伐,甚至激愤到故意去未名湖散步以炫耀他那条传统的辫子。这是为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那场争论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现代化是不是一定要反传统,传统是不是没有价值了。至少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西方的本土化因素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无论是远自希腊的哲学,还是希伯莱的宗教都对西方的现代化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什么中国的儒家的传统就不能对中国的现代化发生积极的影响呢?这是那些留学西方的学子百思不解的问题。五四后,从美国哈佛回国的梅光迪、吴宓、汤用彤等人,所谓学衡派,深受哈佛教授白璧德影响,伸张国粹,强烈地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结果被反传统的思潮斥为保守主义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那些年仅二、三十岁的青年知识分子主张的全盘性的反传统、向西方寻找真理成了百年中国最强势的文化心态,而那些有着本土情怀认同传统的文化主张却没有在中国日后的历史中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是,他们的根本缺失在于他们仅仅只是在文化立场上考虑反传统的偏执,对反传统所透露的政治意识方面的危机没有作出严肃的回答,因此他们的影响注定是非常局限的,只能是文化人的自我表白,不能深入地影响社会进程。而以反传统为标志的启蒙心态,自始至终就不是单纯的文化运动,它的背后是紧迫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意识。启蒙是中国文化人的政治!是用文化的方式谈论政治!

 

博主:我不在这里讨论黄万盛的观点,只想指出:反传统的健将多为留日的人,留学英美的人倒没有激烈地反传统,这个现象极有意思。

也有人观察到另一个现象:很多留日的中国学生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清朝留美幼童中的海归却为清政府工作。关于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贡献,已为众所周知,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行革命宣传。如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撰写宣传革命的文章和著作,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还办了各种宣传革命的刊物,如《民报》、《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界》、《云南》等。
   
第二,组织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共进会等,最重要的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它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和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除孙中山以外,大部分领导人和骨干如黄兴、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汪精卫等都是留日学生。而同盟会总部派遣到国内各省的主盟人也主要由留日学生担任。
   
第三,发动武装起义。当时策动各地新军和会党武装起义的工作也主要由留日学生去进行,特别是在日本学习过军事的留日士官生,很多人回国后担任新军军官,领导新军起义,如上海陈其美、江西李烈钧、东北蓝天蔚、云南蔡锷等。许多留日学生领导和参加了同盟会的历次武装起义,甚至英勇牺牲,如刘道一、秋瑾、徐锡鹏等。1911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的72烈士中,有8名是留日学生。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如文学社的刘复基,共进会的刘公、孙武等也都是留日学生。(这三点归纳见http://www.coesa.cn/info/content.shtml?Id=255

而最早期回国的留美学生(如詹天佑)的主要贡献反映在推动洋务运动,引进新的技术。他们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历经了1884中法海战1894中日甲午战争,为国捐躯。直到20世纪初,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纷纷成为清朝的重臣,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这些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http://www.hudong.com/wiki/%E7%95%99%E7%BE%8E%E5%B9%BC%E7%AB%A5#9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在“体制内”做贡献。

 

我想问:以上两个现象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229748.html

上一篇:谈保守
下一篇: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
收藏 IP: .*| 热度|

18 李侠 李小文 黎在珣 鲍得海 刘玉平 郑融 马雷 吴雄斌 梁进 刘进平 张檀琴 俞立平 李宁 刘凡丰 迟菲 徐会会 郭磊 gongyu382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