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诗人论英语诗歌断行的作用
2025-11-11 09:06
阅读:1538

诗人论英语诗歌断行的作用

武夷山

 

Granta杂志2025年11月4日发表美国女诗人Maggie Millner的文章,Breaking Point,讨论诗歌断行的作用。请DS翻译这篇文章,我调整。

 

临界点

玛吉·米勒

 

当你毕生阅读并教授诗歌时,会发生这样一件事:语言中最微小、最晦涩的部分会逐渐累积深刻的意义。正因如此,诗歌研究既是高度机械的(想想“扬抑格”和“并列结构”),又带有半神圣化的色彩;句法可以是“受折磨的”,一个诗节可以是“鲜活生动的”。我不断用理性术语谈论最非理性的概念:一首诗缄默的渴望,它转瞬即逝的欲求。

甚至连语言的缺席——词语之间或之旁的空白——也开始像符号般显现。我此刻写下的散文将发表于网站,这意味着我的文字行大多只在触碰到“网页”右侧边界时才会终止——而网页本身不过是纸张的拟物化设计。诗歌则不然,决定语言何处停驻的是诗行的逻辑,而非页面的束缚。诗人断行的理由千变万化:标记韵律单元的终结;扰乱或增殖短语的涵义;模糊或凸显言语模式;抑或刻意调整阅读的节奏、流动与感受。有些诗人(例如查尔斯·奥尔森)通过断行模拟呼吸的韵律;另一些(例如约翰·霍兰德)则通过中断来“注释”句子预期的语法结构。有些断行与句子或短语的结尾重合,有些则不然。无论如何,断行总会带来停顿,在言语延续前留下短暂的静默。

在1979年的一篇散文中,丹妮丝·莱维托夫将断行定义为一种标点符号——我大学时期读到的这篇文章彻底重塑了我的认知。传统标点让短语更易解析,而莱维托夫认为,断行模拟了思维的潮汐,是感知跨越意识阈限时那踟蹰的节奏。她指出,这种“非逻辑的反节奏”能让诗歌“更接近歌唱而非陈述,更贴近舞蹈而非步行”。

若这听来有些玄奥,莱维托夫随即回归具体,将断行的停顿量化为“约等于半个逗号的时长”(诗人再次从神秘主义者变回技术工匠)。其他人也做过类似测算:语言学家黛博拉·科尔与宫下瑞木认为,日本俳句行间停顿时长相当于一或三个音拍;而尼科尔森·贝克《选诗家》的同名叙述者,则将英诗行末停顿比作音乐中的四分休止符:“一个跺脚不语的空间”。

换言之,断行(无论其停顿长短)并非记号的缺失,而是对某种特定回响的缺席的标注。于我而言,这是最神秘莫测的标点形式,它毫无固定功能,却囊括所有破折号、冒号与括号的使命。我欣赏学者艾伦·格罗斯曼这样的诠释:断行是有限性与丧失的症候,是断裂的仪式,是“为了认知世界而从世界剥离的碎片”。诗人艾米莉·斯基林斯在其天才之作《天堂》中,将断行称为“我终其一生纵身跃入的重组之崖”。

若以学者思维收尾,我本应援引某位备受赞誉诗人创造的精妙断行——那种能营造悬疑或歧义的断裂。但此刻我沉浸于炼金术般的而不是逻辑严谨的心境,更感兴趣的是不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见之物。因此,我愿赠你几行诗,它们来自我朋友尼克·戈麦斯-霍尔废弃的Tumblr博客账号——在他写下这些诗句的两年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大地升温,我的水洼沸腾嘶响,消失无形。

我仍在这里。你也仍在。

 

每次重读这些诗句,我总会战栗。看第二行如何试图弥补第一行昭示的逝去——无论是语义上的“嘶响、消失”,还是形式上的(声音断裂遁入虚无)。说话者急忙向我们保证:他未曾消逝。他从未离去。他只是停留在别处,在词语之上之下之间无垠的空隙中静默等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975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