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博物学先锋、北大哲学教授刘华杰出版了三部博物学小札
2025-10-19 16:52
阅读:1565

博物学先锋、北大哲学教授刘华杰出版了三部博物学小札

武夷山

   

很多人想不到,北大哲学教授刘华杰也是博物迷,他认识的植物比很多植物学专业工作者都要多。当然,他不只是单纯爱好植物,而是把博物学视作为当代社会发展举偏补弊的重要手段来提倡的。因此,他围绕博物学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我不太懂,但不明觉厉。

本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了刘华杰的3本博物学小札,《雀瓮》《斯卡布罗集市上的植物》和《舍象与秋水变焦》,都非常有趣。

我以前为刘华杰的多部博物学相关著作写过书评,围绕他的想法写过博文,包括:

对刘华杰教授《博物人生》的审读意见(201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24072.html

多样性与博物学,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14454.html

奇人写奇书:《天涯芳草》,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00418.html

史与history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60249.html

刘华杰的《檀岛花事》很棒,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17045.html

 

下面是《工人日报》记者就《雀瓮》《斯卡布罗集市上的植物》和《舍象与秋水变焦》三本书问世写的报道:

让博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刘华杰“AI时代趣味博物学”系列作品出版

工人日报 2025-10-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6213759953918889&wfr=spider&for=pc

    日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界领军人物刘华杰新作“AI时代趣味博物学”系列三书,即《雀瓮》《斯卡布罗集市上的植物》《舍象与秋水变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此系列著作以哲学视角回应科技时代的人文需求,通过博物学重建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刘华杰以其哲学背景和跨学科的博物视野,提出在技术主导的时代更需唤醒人类的“博物智能”(NHI)。他认为,博物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智慧。“AI时代趣味博物学”系列作品正是他近年来对这一理念的深入探索和生动实践。

   《雀瓮》讲的是昆虫的故事,书名就指一种鳞翅目昆虫。作者想通过举例,示范他所倡导之“博物生存”的有趣性和满足感:人类个体与虫子互动,能让普通生活变得更有滋味。《斯卡布罗集市上的植物》说的主要是植物,是作者最喜欢的主题。此研究沟通了自然文学研究、诗学、博物学文化、生态学批评多个领域。《舍象与秋水变焦》说的是科学与博物学方法,颇有新意。“舍象”是作者复活的一个古老概念,“变焦”则是作者有意提炼的一个新概念。这两个概念为以归纳、演绎、因果、说明、猜想与反驳等为核心概念的西方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注入新鲜血液。

    这套系列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博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在科技时代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走进博物,也是教会我们要放慢脚步,在局部与细微处发现大自然中无限深邃的世界,从而对抗焦虑、凝聚心神。关心虫子,关心花朵,关心我们周围的事物,学会“博物”。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吴丽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6556.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