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赖斯奖得主鲁索发表论文——COVID-19的长期影响
武夷山
普赖斯奖得主、ISSI(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原会长、比利时情报学教授罗纳尔德.鲁索(Ronald Rousseau)及两位西班牙学者(Carlos Garcia-Zorita和Elias Sanz-Casado)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JDIS(数据与信息科学杂志)2025年第3期发表文章,The long shadow of COVID-19(COVID-19的长期影响)。原文见
https://www.j-jdis.com/EN/10.2478/jdis-2025-0035。
文章摘要如下(DS翻译,我调整):
目的:尽管2020年因COVID-19大流行导致全球大学和研究机构关闭,但在2020年(尤其是2021年)仍观察到科学产出的显著且超预期的增长。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研究者利用封禁期撰写论文并发展已有想法。但一旦这些储备思路耗尽后会发生什么?
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14个高产出国家的科学成果(数据取自WoS、Scopus和OpenAlex数据库)来探讨这一问题。
发现:2021年达到产出峰值后,包括日本和巴西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博主注:我国不认为巴西是西方国家)在2022-2023年出现普遍下降。然而,中国和印度自2021年起保持持续增长,俄罗斯则因卷入武装冲突而持续衰退。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排除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这种下降趋势仍然存在。
研究局限:观测现象无法完全解释,需通过向研究者和机构广泛分发问卷以深化理解。
实践意义:本研究揭示科研系统如何通过发表论文来应对COVID-19封禁期间研究活动的暂停。
原创性:分析有助于理解疫情引发的科研发表量异常趋势,可视为对科学学中自然实验的讨论。
该文的“结论”小节如下(DS翻译,我修稿定稿,比“摘要”部分的修改幅度大,因为我觉得DS这次翻译时手脚放得太开了):
结论
以英国为例的图表(见图2)清晰展示了COVID-19对国家科学产出的影响:2020年增长,2021年达到峰值,随后在2022-2023年下降。此后,其趋势与疫情前(2015-2019年)的基线基本一致。相似模式也出现在其他西方国家及非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LSB)领域的论文中。
对于西方国家: COVID-19对科学产出的影响需数年时间才完全显现,部分国家甚至出现持续低迷。
对于中印: 两国论文总量持续增长,疫情冲击仅表现为上升曲线中的微小波动。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在疫情期间激增,其他大类的论文数也呈现增长。
我们此前一篇论文的评审者曾问我们,论文总量增加会不会是相关数据库收录期刊品种总量增加造成的呢?(博主:我在阅读完本文摘要后也产生过类似疑问)。通过再次采用2022年那篇论文的查询方法(见表15),证实我们妙的研究结果并非由“收录期刊品种总量”突变导致,因为文章数量与单刊平均发文量的趋势是一致的。
本项研究的关键启示是,不能假定全球发文量有着统一趋势,而需要进行国别考察。中国等国的论文数强劲增长直接影响整体模式。
对多数国家而言,疫情对科学论文发表模式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总之,本研究从科学学的角度出发,是将疫情视为一场自然实验而开展的研究。
博主:在疫情期间,我国曾有专家预测居家隔离可能会增加我国的生育机会(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生个孩子),但实际上出生率并未如预期般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
同样,2022年论文量达到峰值是不是主要与封禁有关(去不了单位,无法做实验,就把已有成果写成论文再说呗),也需要进一步调研了解,鲁索教授等几位作者自己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8749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