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阶级分析”
武夷山
《天涯》杂志2025年第2期发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的文章“读《封建论》及其他”( https://cul.sohu.com/a/869087003_595443)。
里面几段话很有意思,说朱熹可能做了最早的“阶级分析”,照录如下:
中国社会有没有阶级?蒋介石说,中国只有宗族,没有阶级,梁漱溟先生也这样看,为此在延安与毛泽东通宵争论——中国的封建就是有宗族而没有阶级,这是蒋介石和梁漱溟的观点。
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个阶级社会,最早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这种阶级分析的人,其实是朱熹而不是毛泽东。1180年,朱熹就南康郡赈济饥荒发表的公文书,这可能是对中国大地主庄园制度的阶级结构,分析得最为清楚的范文。公文指出,当时的农村可以分为几个阶级:一、富家;二、中产;三、下户。富家又可分为拥有大量土地和佃户,同时经营生意,在外当官的;拥有大量土地但不当官不经营生意的。中产又分有土地,雇工自足的;有土地而少量雇工的。下户,分有少量土地的,大量没有土地的,而最下层是完全没有土地的佃户。
从马克思的传统里,找不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种文章,毛泽东是读朱熹的文章长大的,他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蒋介石、梁漱溟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不是朱熹主义者,他们不要马克思主义,但却也不简单,懂传统中国。土地革命的时候,一批知识分子都说江南无地主,更没有土豪劣绅,但对这个说法,不仅共产党不同意,连朱熹也不同意,朱熹说,江南的佃户,是一家都是佃户,老子欠租,女儿抓去当丫鬟,这是天经地义。国家要解放婢女,地主不干,白毛女这种事,自古有之。
唐宋之变,大地主庄园瓦解了,土地商品化,土地都是买来的,买卖公平,那为什么在南宋时代,在南康郡还有那么大的贫富分化?这怎么可能?难道是朱熹骗人吗?大地主、大庄园被小地主取代了,佃租关系是商品关系,怎么还会有人口买卖呢?因此,现在有人说,地主都是《白鹿原》里的白嘉轩,白嘉轩这样的小地主,是儒家思想得以立足的根基,是中国的支柱,黄世仁是共产党杜撰的,是贺敬之瞎编的,刘文彩是个大好人啊!而南京大学马俊亚教授有文章,他详细说明,解放初期,江淮地区流行地主初夜权,这是铁一样的事实。
竺可桢先生说,中国的读书人是不动手的阶级,不动手不劳动,所以他们知道的现实是很可疑的。说到唐宋之变,这是有的,纸面上一定有,但现实里有没有,究竟是否变成功了,这却是另外的一个问题。王安石做小官、地方官的时候,比较了解现实,但他当了大官,当了宰相,就不如苏轼、朱熹这种倒霉的地方官更了解现实,所以他的改革就推不动,他的改革就是纸面上、文件里的改革。
唐宋之变如果不是纸面的、文件里的、学术上的改革,如果是真的、现实里的改革,那么,其结果自然是——地主的土地是买来的,是勤劳积累起来的,是公平交易的产物,同样的,如果官都是公平考试出来的,他们的智商和能力就是比别人高,这种选拔是公平的,那么,我们当然完全没有话可说了。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土地和财富有可能是压迫、剥削、欺诈得来的,科举选拔出来的人,除了会考试之外,很可能什么能力都没有,他们除了会念文件、写文章之外,没有其他能力,所以,文件、材料、文章上是一回事,现实中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8012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