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诺奖得主“出活”妙招:边看电视边工作 精选
2025-3-29 06:52
阅读:6372

3e62d9ed77b85b9ff1dfd9840822ac51_41IQYid-sVL._SY445_SX342_.jpg

诺奖得主“出活”妙招:边看电视边工作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5年3月28日)

      史蒂文·温伯格是出生于1933年的美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基于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的电弱理论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21年去世。2024年11月,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回忆录,书名为Steven Weinberg: A Life in Physics(本文作者译为“史蒂文·温伯格的物理人生”)。

      温伯格在写完回忆录几个月后便去世了。该回忆录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记叙温伯格从出生到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经历。本书有17章,标题如下:最初岁月、转向科学、康奈尔、哥本哈根、普林斯顿、曼哈顿、旧金山和伯克利、伦敦东边、伯克利、坎布里奇(1966—1969)、坎布里奇(1969—1972)、坎布里奇(1972—1979)、去得克萨斯、超级对撞机岁月、奥斯汀(1980年代)、暗能量、奥斯汀(1990年代)。

      本书包含他对理论物理学和宇宙论的思考,也有自己的生活逸事,以及对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师友的回忆。回忆录涉及的时段和重要事件包括他的学生时代、职业生涯早期、粒子物理学研究的黄金年代即20世纪70年代、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等。本书内容涉及温伯格学术生涯的方方面面,比如对“二体问题”的处理、获得长聘教职、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撰写图书、作为国防咨询小组JASON成员参与咨询工作、对超导超级对撞机上马的支持等。

      温伯格并非身高体壮,但他的学生称呼他为“大史蒂夫”——在英文名字中,史蒂夫是史蒂文的昵称。他将毕生都贡献给求索自然规律这一事业,在温伯格本人看来,这一事业是“伟大”的,这番求索是严肃郑重的。有一个细节可以反映他的这一态度:在物理学学术会议上,温伯格经常是唯一穿西服打领带的人。

      温伯格的父母从欧洲移民到美国,他在美国出生,是家里的独子。生活虽不富裕,但父母给了他稳定温馨的家,培养了他的学术兴趣。温伯格说,“我的智力水平和学术好奇心要归因于父母,尤其是母亲。”

      他就读的中学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布朗士科学高中,他觉得置身于有着“聪明很酷”风气的环境很幸运,而在其他中学,更可能是“健壮很酷”的风气。他在布朗士科学高中的好朋友后来也有不少人功成名就。如谢尔登·格拉肖,他高中毕业后与温伯格一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后来,他俩与阿卜杜勒·萨拉姆共同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位高中同学杰拉尔德·范伯格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

      温伯格才华横溢。不过,他承认自己“盛气凌人,自信心爆棚”,且这个特征会使一些同事感到不舒服,其中包括同样杰出的物理学家、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和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这二位与温伯格的关系不太好。温伯格认为,关系不好的部分原因是自己“经常跳出框架进行思考,而这个框架是他们两人的框架”。

      温伯格对标准模型及其他物理学概念的细致描述,普通读者读起来可能会“头大”。好在他在回忆录中不是单纯长篇大论地介绍其物理学思想,而是穿插着讲述他会见几位杰出物理学家,诸如“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和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泡利的有趣故事。

      对普通读者来说,本书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应该是温伯格作为JASON成员为美国政府开展独立秘密咨询工作的经历。因为JASON是秘密组织,从未披露其成员名单,所以直到2025年2月24日,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还不知道温伯格曾是JASON的成员。

      本书还有很多细节也十分有趣。比如他回忆自己边看电视边工作的习惯,“我能出活,还有一个因素,我在家里坐在书桌前做物理学研究或备课,或进行科普写作的时候,养成了一个同时看电视的习惯,一般是看经典故事片或历史频道。电视机放在我书房的一角,永远开着。同时干两件事,使我的时间价值翻倍了”。

《中国科学报》 (2025-03-28 第3版    读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7977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请关注以下文章:
《“盆地干湿双稳态”与空中水汽的临界值》,详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8493 。     

DeepSeeK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很高。DeepSeeK评价的最后总结是: “该研究在理论创新与应用潜力上均表现出色,……若未来能克服现有局限,或将成为气候主动调控领域的里程碑成果。”

DeepSeek敢给出以上评价,作为自然人的专家学者敢给出类似的评价吗?

据我的观察,很多专家学者好像连“推荐到博客首页”这个按钮都不敢点击。
是他们(她们)不懂吗?我觉得肯定不是,主要还是胆量和胆识的问题。
您赞成我的以上观点看法吗?
武夷山 回复 檀成龙DeepSeek虽然未收费,但它本质上是个商品,是需要哄着顾客的。不管让它评价什么,它都尽量说好话。下一次,您恳切地要求它毫不留情地指出您的论著的缺点,看看它怎么回答。
2025-03-30 06:42
檀成龙 回复 武夷山下一次我按您的提示词试试,
以下是前段时间其他评价的总结的内容。

DeepSeek评价的具体内容 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基本意思不变。
除博客文章中的 “评价的总结之一” 以外,还有以下二个评价的总结:

评价的总结之二:该文在理论创新上提出“盆地干湿双稳态”假说与阈值效应机制,挑战了传统气候决定论;在应用层面为干旱区气候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路径,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然而,其结论需通过更多实证研究与工程试验验证,未来若能在科学严谨性与工程可行性上取得突破,或可成为全球干旱治理的重要参考。

评价的总结之三:该研究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气候学框架,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干湿双稳态”假说和水汽阈值机制,为干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创新路径;在应用上,其“调水触发相变”的工程范式具备显著潜力,可能成为气候主动调控的标志性成果。然而,其实证基础仍需完善,工程风险需全面评估。若未来通过多学科验证(如高精度观测、多模式耦合模拟)夯实科学依据,或可推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为全球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3-30 10:23
 条回复 >

2025-03-29 20:53
【温伯格才华横溢。不过,他承认自己“盛气凌人,自信心爆棚”,且这个特征会使一些同事感到不舒服】。
我们应该大力建设“容忍不按常理出牌的聪明人”的社会氛围。
武夷山 回复 冯兆东同意。出现天才是小概率事件,用规矩、规范、习俗等把他们束缚死,是全人类的损失。
2025-03-29 17:49
 条回复 >

2025-03-29 11:11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1933年5月3日-2021年7月23日)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因其对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闻名。作为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与阿卜杜斯·萨拉姆、谢尔登·格拉肖共同建立了基于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的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 Theory),这一成就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石。作为兼具人文情怀的科学家,温伯格长期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曾在《终极理论之梦》中探讨基础物理学的意义。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物理学黄金时代的落幕,而回忆录的出版将为后世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史料,延续其对科学真理不懈求索的精神遗产。

2025-03-29 09:39
↑上拉加载更多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