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未来学的发展历程(二) 精选
2025-1-12 08:22
阅读:3723

未来学的发展历程(二)

武夷山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化和转型

 

    20世纪70年代,未来学研究强烈关注的主题是:社会变革,可供选择的多种世界未来,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未来学经历了概念翻新,从东西方对立的技术驱动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全球观。

   主流未来学的关注点转向后工业化经济和社会。

   罗马俱乐部成员Meadows等撰写的畅销书《增长极限》首次发行于1972年,20年和32年之后又修订过两次。Peccei(佩奇,他是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提出了problematic(疑难问题)概念,意思是孤立地考察人类面对的一个个问题是低效的。正是在此概念的启发下,一些有识之士成立了罗马俱乐部。

在这个时期,企业战略制定过程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未来思维。联合国工发组织发布了一份面向企业界的非常全面的技术预见手册,帮助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挑战。

    70年代到来之前,一些学者声称,在未来学相关理论研究活动的语境里,实证主义不再被认为是可信的知识创造理论。后实证主义的视角和后现代视角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新学派的主张并未能成为未来学的理论基础,因为它们有利于怀疑主义、破坏性、矛盾性和学术无政府状态。于是,科学哲学走向“创造性混乱”的新方向,后后实证主义逐渐兴起。   

    总之,全球未来观和社会未来观的确立和全球传播可被视作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趋势,而场景规划法的广泛采用和对传统科学预测法的批评则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发生了以寻找未来学新范式为目标的科学革命。

 

作为一门学科的未来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成熟

   在进入80年代之前,未来学成为全球制度体系的体现。在一些文献中,未来学家们对本学科的发展史进行了透彻的总结,阐述了未来学的基础假定、目标、原理和观点。

    奈斯比特强调了未来学研究在跟踪研究方面扮演的角色。他详细讨论了影响美国未来的10个大趋势。90年代初期,开展了一项类似研究之后,奈斯比特发现了10大新趋势。

    意识到未来学研究缺乏社会验证之后,也为了在社会能力领域支撑未来学研究,Slaughter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他认为,如果未来学研究继续沿着从个人能力转向社会能力的道路走下去,则理想未来还是可以实现的。另外,未来学家Inayatullah则努力将可供选择的多种未来与大历史观联系起来。Gidley明确指出,与其他许多学术领域相比,未来学不仅是允许,而且是积极鼓励伦理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和其他价值之讨论的。

     对于任何学科,充分展开的理论概念、方法、经验发现、伦理和机构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入90年代之前,所有这些支柱都到位了,那么就可以说,未来学领域已经确立了自身。

    但是,一个可识别的趋势是,该领域在加快分裂。Marien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结论说,大部分未来学家要么是二阶未来学家,要么是被误认为未来学家的非未来学家。

在此阶段,批判现实主义和进化学派是未来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理论运动。

 

相关阅读

未来学的发展历程(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7832.html

原文链接

 https://eujournalfuturesresearch.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309-024-00231-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6844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