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新
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标准化模式重构: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御
2025-4-18 09:57
阅读:575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与挑战

(一)数据背后的治理困境

中国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数量2020年的28.62万件增加到2023年的54.4万件,日均超1400件的违法事件暴露出传统监管模式的局限性。2024年最高检数据显示,全国检察机关对危害食药品安全犯罪提起公诉3.6万余人,办理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3万余件。这些数据既彰显了执法力度,也折射出违法行为的顽固性。典型案例如2025315晚会曝光的网红餐厅过期食材、婴幼儿奶粉违禁添加等事件,反映出违法手段趋向隐蔽化、专业化。

(二)监管体系的深层矛盾

分段监管的协同不畅: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农业、市场监管等11个部门,协同不畅就会出现信息孤岛导致溯源困难。

监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传统抽检模式覆盖率不足0.5%,难以应对海量市场主体。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计划将抽检重点转向网络销售、预制菜等新业态,正体现技术升级的紧迫性。

惩戒处罚威慑力度不足:吉木乃县2025年公布的案例显示,对健康证过期等违规行为仍以警告为主,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

二、监管创新的理论框架

(一)全链条治理的三大维度

空间维度:构建"产地环境-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废弃物处理"闭环体系。烟台市2024年查处非法改装电动车、劣质燃气灶等案件,正是对流通环节风险点的精准打击的模式,对食品安全监管而言,可以借鉴此模式。

主体维度: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治+社会监督"协同机制。胖东来"尝面事件"中企业自查与公众监督的互动,展现了多元共治的可能性。

技术维度:推动"人防""技防"转型。北京市对茉酸奶门店的突击检查,依托物联网温度监控与AI视频分析,实现违规行为的实时捕捉。

(二)风险预防的四个转向

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模型,如对农兽药残留超标建立区域风险热力图。

从单一执法转向系统治理:借鉴最高检"燕赵山海"专项监督经验,形成行政、司法、审计联动机制。

从合规检查转向能力建设:推广HACCP体系认证,2024年麦当劳过期食材事件暴露出现有操作规范的执行漏洞。

从属地管理转向跨域协同:建立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检验检测结果互认机制,破解地方保护主义。

三、创新监管的实践路径

(一)智慧监管体系的构建

区块链溯源系统:在牛羊肉、婴幼儿奶粉等领域建立全程电子台账,如青海"硫磺枸杞"事件可通过区块链锁定污染环节。

AI视频巡查系统:在餐饮后厨安装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未戴手套、鼠患等28类违规行为,准确率达92%

风险预警平台:整合12315投诉、舆情监测、抽检数据,建立企业信用画像。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投入金资1.56亿元对特殊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食用农产品高通量非靶向风险监测农残和兽残蓝军“指南针”行动以及普通食品监管外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食品抽检的靶向性将直播带货、私域电商社区团购纳入重点监测范围。

(二)信用监管的深度应用

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对连续三年无违规企业给予抽检频次减免,对违法企业实施融资限制。如听花酒虚假宣传案后,成都建立酒类行业信用惩戒库。

推行"信用修复"机制:设置3-36个月观察期,企业完成整改并通过第三方审计方可恢复信用评级。

试点"食品安全责任险":将保费与企业风险等级挂钩,2024年北京已实现学校食堂参保率100%

(三)社会共治网络的完善

吹哨人保护制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提供重大线索的从业人员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第三方检测市场化:培育SGS等专业机构,2024年茉酸奶事件中第三方介入提升整改公信力。

消费者赋权工程:继续扩大推广"你点我检"活动经验2025315晚会通过全民投票确定曝光重点。

四、典型案例的启示

(一)正向引导:胖东来事件中的治理升级

2024年胖东来"尝面事件"的处理历经三次转折:从简单解雇到民主决议,最终形成《餐饮操作标准白皮书》。该案例揭示:企业自查机制与公众监督的良性互动,可将危机转化为制度改进契机。

(二)技术赋能:深圳"互联网+明厨亮灶"

通过AI算法分析后厨视频,自动抓取14类违规行为,系统上线后餐饮投诉下降37%。该模式已写入《2025年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意见》推广方案。在食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可以借鉴深圳经验,精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五、未来监管体系的构建方向

标准层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预制菜、代餐食品和直播带货管理规范等新业态标准,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预制菜生产规范》征求意见稿。

技术层面:建设国家级食品安全大数据中心,整合农业、市监、卫健等12个部门数据资源。

文化层面: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试点中小学"食品安全实践课"在每年科学普及活动和食品安全宣传周增加专门的中老年人“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和食材选择方法与营养健康”,宣传体重管理方法和意义,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意识

总而言之,只有持续创新监管技术和监管模式、完善制度设计、激活社会力量,才能真正筑牢"舌尖安全"的防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建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13711-14824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