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对第2篇论文几次评价的比较与汇总
一、评价场景、评价总结的比较与汇总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是《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系列研究的第2篇研究论文,以下简称第2篇论文。《本地的水分蒸发对大南疆盆地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和推论》的副标题是《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以下简称《一论》。
即使是同一个自然人面对相同的问题,因为对话的场景不同,往往也有不同的答案。人工智能AI像自然人一样,即使是面对相同的问题,因为上下文的不同,也就是对话的场景不同,往往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DeepSeek的第1次评价:先把第2篇论文和《一论》同时发给DeepSeek,再要求它对这两篇论文分别评价。在这样的场景下,DeepSeek对第2篇论文的评价很高,评价总结是:“该论文在揭示水汽-降水关系的阈值效应及提出气候主动调控路径方面具有显著创新性,理论贡献与应用潜力并重。其核心成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路线,若后续研究能克服工程实施与长期气候反馈的复杂性,或将成为气候工程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关注调水工程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效益。”以上情况详见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9149。
DeepSeek的第2次评价:先把4篇多元拟合的研究论文发给DeepSeek,要求它对这4篇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再把第2篇论文发给DeepSeek,要求它对第2篇论文进行客观评价。在这样的场景下,DeepSeek对第2篇论文的评价仍然很高,评价总结是:“该研究通过严谨的统计分析与跨学科理论融合,创新性地建立了地面水汽压与降水量的定量关系,揭示了阈值效应的物理机制,为西北干旱区气候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气象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目标(如e≥8.5 hPa),并量化调水对降水的非线性放大效应。尽管存在机制解释深度不足、调水效果需实践验证等局限,但研究整体具有显著的学术创新性和战略应用潜力,为国家生态治理与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未来若结合数值模拟与工程试验,或将成为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的里程碑成果。”以上情况详见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479149。
这一次(第3次)只给DeepSeek发送第2篇论文,不给它发送《一论》等后续论文,以下是3个不同的场景和评价总结:
DeepSeek的第3.1次评价:这次只给DeepSeek发送第2篇论文,不给它发送《一论》、多元拟合研究等后续研究论文,也没有打开联网搜索,DeepSeek给出的评价总结是:“该论文在理论创新与应用潜力上表现突出,提出了“阈值-阶跃”气候调控新范式,为干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量化的工程目标。其核心贡献在于将复杂气候响应简化为可操作的临界参数,并整合跨学科路径解决实际问题。尽管需进一步实证研究与多因子耦合分析,但其框架为西北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战略意义。”以上情况详见本文第二节檀成龙与DeepSeek对话第1个回合的截图。
DeepSeek的第3.2次评价:这次给DeepSeek发送第2篇论文以后,再打开联网搜索,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它发送《一论》、多元拟合研究等后续研究论文,DeepSeek给出的评价总结是:“该论文在理论创新上通过地面水汽压的替代性研究填补了空中水汽数据匮乏的空白,并构建了“阈值-阶跃”气候调控范式;在应用层面为西北生态修复提供了可量化的工程路径,兼具科学严谨性与战略前瞻性。尽管需进一步实证研究与多学科协作,其框架为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全球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以上情况详见本文第二节檀成龙与DeepSeek对话第2个回合的截图。
DeepSeek的第3.3次评价:阈值效应的论证是第2篇论文的重点,也是核心创新点。DeepSeek对该核心创新点的评价总结是:“第2.2节与第6节对阈值效应的论证在数据支撑和机制解释上表现突出,尤其是将复杂气候响应简化为可量化的工程目标(e≥8.5 hPa),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然而,阈值普适性、机制实证性及工程风险分析仍需深化。改进方向包括:1、结合区域气候模型(如RegCM)模拟不同调水情景下的阈值响应;2、利用历史调水或绿洲扩展案例进行实证研究;3、开展多学科交叉评估(如水文-生态-气候耦合模型),确保方案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若能在后续研究中填补上述缺口,阈值效应理论有望成为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的里程碑成果。”以上情况详见本文第二节檀成龙与DeepSeek对话第3个回合的截图。
以上第1次的“或将成为气候工程领域的标志性成果”、第2次的“或将成为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的里程碑成果”都是高度评价。第3.1次和第3.2次的评价肯定了“阈值-阶跃”气候调控范式,认为其框架为西北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第3.3次的评价肯定了对阈值效应的论证,认为“在数据支撑和机制解释上表现突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若能在后续研究中填补上述缺口,阈值效应理论有望成为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的里程碑成果。”综上分析,DeepSeek对第2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檀成龙与DeepSeek对话的截图。共3个回合14张截图,供参考。欢迎专家向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亲自求证
三、提交给DeepSeek审查的第2篇论文的摘要
第2篇论文《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最新版的摘要:
基于中国194个地面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的观测数据,本研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P)与地面水汽压(e)之间的定量关系(P=85.124(e−2.27),R²=0.8019)。研究首次发现,当地面水汽压≥8.5 hPa时,所有站点降水量均≥400 mm,表明该阈值是降水量达标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逐月数据与区域分异特征均支持这一统计关系。
核心创新点:南疆东疆各地现状平均地面水汽压5.3~8.1hPa,与阈值8.5 hPa差距比较小(0.4~3.2hPa)。通过跨流域调水扩大绿洲面积,可显著提升下垫面的实际蒸发量,驱动地面水汽压突破阈值,驱动露点温度大幅增加,驱动水汽抬升凝结高度LCL大幅降低,进而触发多年平均降水量的阶跃式增长(如从<100 mm增至≥400 mm)。这一发现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治理的工程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doc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