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瑜
影视微评 | 《苏州河》雾一般的爱
2025-6-30 22:28
阅读:595

《苏州河》雾一般的爱

—— 一白

*写在前面*:

遇见是不期的,相熟是不经意的。

心灵的默契、精神的碰撞,以文字的方式得以表达。

虽只能体现所思所想所念所悟之二三,然,足矣。

希望后续我们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情绪价值和日常分享。

这些带有我们主观的文字,疗愈自我的同时,静自客观存在。

又一篇,未作任何修改的独立文字。

**********************************************************************

近日心血来潮的又看了一遍《苏州河》,这部娄烨导演的作品于我而言有点特殊意义-这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由娄烨导演的作品。初看时懵懂未开,当时不谙世事也不懂爱情,并没有看出个所以然,如同雾里看花迷迷糊糊。就像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一度以为影片取景于苏州某条河流,后来才惊觉苏州河竟是位于上海。

影片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叙事者(我)-摄影师-美美的男友”三重身份在同一个人物身上重叠。摇晃的手持镜头如同醉酒者飘忽的步伐,梦语般的画外音在镜头中飘荡,二者相互纠缠,诉说了一场关于“真实与虚幻”的现代都市爱情。如今再看,那种眩晕感就如同影片中提及的牛尾草伏特加带来的微醺,虽未曾尝试过这酒,但应该与影片给我的感觉相差无几。

影片开头,美美与“我”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啊。

你撒谎。

这段对白与后续叙述者“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形成强烈反差。摄影机忠实的记录着现实中发生的一切,然而“我”用言语讲述的故事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爱情中难以避免的虚无与假象,令人不禁思索情感表象下的本质。

1.png

马达,一个每日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送货员,却像着魔一般的四处寻觅着一个叫牡丹的姑娘。曾经,他骑着偷来的摩托车穿梭于城市中接送牡丹,他们一起喝酒,在房间里安静的看着盗版VCD;在她的歌声中,两个人的爱情悄然生长。然而,马达鬼迷心窍的和朋友策划了一场针对牡丹的绑架,紧接着,在马达的注视下,牡丹紧紧攥着他送的美人鱼娃娃,毅然的跳入河中。那一刻,牡丹仿佛化作了真正的美人鱼,带着对爱情的执着与绝望,游去后无影无踪。几年后在城市的另一角,美美扮演美人鱼,她和牡丹长相一样,连马达竟也认错。即便美美在大腿上贴了一样的纹身,但他还是意识到眼前人并非心中人,身体的相似并不能代替那独一无二的灵魂。

马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城市的某个便利店找到了牡丹。苏州河边,牡丹依偎在马达身旁,轻声让他送自己回家。可牡丹的家在哪呢?或者说,美人鱼的归宿在哪里?答案或许早已隐藏在之前的镜头中,流淌的苏州河是她灵魂的避风港。美美第一次见到牡丹,是在苏州河边看到她和马达的遗体,那时美美终于明白马达口中关于他和牡丹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并非杜撰的故事。然而,她知道了“我”在说谎,于是决绝的离去。

2.png

“我”作为美美的男朋友,即便相信牡丹的存在,却始终将其视为一个爱情故事,如同美人鱼的传说一样,谁会为了寻找美人鱼放弃一切呢?美美离去后,“我”并未追寻。作为电影的叙述者,“我”更多时候是置于镜头之后的,声音总带着客观、抽离、冷漠、理性。“我”究竟是讲述故事的导演,还是无数个放弃寻找所爱去等待下一次爱情的人?亦或是屏幕对面作为观众的我们?

初看影片时,我对娄烨在开场运用的大量蒙太奇手法困惑不已,甚至觉得这些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镜头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当反复观看,通过这些“无用”的镜头,我才得以窥见爱情表象之下那令人窒息的压抑。工人、老人、小孩、女人、船夫,他们仿佛被时代和命运的锁链捆绑在这些船上,随着肮脏混沌的水流,在苏州河上一辈子漂泊不定。

片尾,美美留下一张纸条,期待“我”能像马达一样去找她。美美渴望着一场纯粹的理想主义爱情,自由、大胆、童话般美好。她更希望能代替牡丹,于是在腿上贴了牡丹花纹身,试图去接近心中的那份幻想。但可惜的是,这位在水缸中表演的“美人鱼”,终究无法成为真正的牡丹,那份纯粹的理想主义爱情对她而言,只会是看的到抓不住的雾。

“我”的回应直白且现实:“可我不会去找美美… 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摄影机不会撒谎,可“我”对美美的承诺最终还是成了谎言。因为“我”深知,那个理想的美好未来,早已随着苏州河的流水消逝在漩涡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晓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81219-14918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