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瓶车起火的概率相比于其它电器偏高,加之其初期火势迅猛,破坏力往往也更强,治理的同时又冒出了很多新问题:增加了成本,失去了便利性,引发各种矛盾,按下葫芦浮起瓢,乍一看处理起来还是很棘手,但并不等于这类火灾真的就“无可救药”。
首先,不妨出台一项规定:夜间时段(0点~8点)严禁电瓶车充电,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夜间响应迟缓所形成的被动,将此类火灾尽量“驱赶”至白天(8点~24点)则可明显降低损失程度。
如果在室内充电,等到万一起火再来救,这样的尝试过于冒险,于是这一选项应毫不犹豫地去除,此举将火势尽数“驱赶”至室外,损失再度减轻。
此时还剩2个选项:车棚集中充电和飞线充电,诸多案例已经表明,集中充电往往一烧一大片,如果将原本大量密集停放的车辆分割为若干个组(如10辆为一组),相互之间留出一定的防火间距,即便起火,损失必然会有效降低;同理可得,如果从中再允许分出一定比例采用自由灵活的飞线充电,自觉与周边可燃物保持距离,即便起火,损失也不过两三辆车。
再进一步,可以强制要求每一位飞线充电的车主提前预备10只沙袋(塑料袋装沙子),放置于车辆附近十米左右的位置,那么,10只沙袋乘以若干就是一堆数量不菲的灭火剂,借助邻里的及时扑救又可进一步降低损失,众人的利益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公共利益,辅之以可靠实用的灭火手段,宽严相济的管理氛围之下,诸多规范标准才能真正落地。
不起火是不可能的,火灾如同洪水一般也需要有“出路”,至于火灾究竟会怎么“走”,最终“走”到什么程度,其实决定权和主动权还在自己,只要能获取社会面火灾损失的极小值,任何看似不靠谱的方法都值得一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