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突破“渔网”的火灾

已有 2713 次阅读 2016-9-6 14:0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关联, 网格, 编织, 疏密

灭火是日常生活中的备用需求,然而现有的灭火技术体系实际运作起来存有漏洞,由此让部分初始火灾的扩大有了可乘之机,于是每一条“漏网之鱼”就演变为日常所看到的一般及以上的大火。火灾之所以能够轻易穿越“漏洞”进而失去束缚,原因分析:

1.  灭火剂的分布密度无法满足早期灭火需求

把一栋建筑简单想象成一个立体网格结构,火灾会偶然地开始于某一个“点”,假如建筑内部灭火剂的存放点只有10个,其效果自然比不上100个点,能够有1000个当然会更好。密集的存放点缩短了移动距离,也便于更多的灭火剂同时集中“涌向”起火点,当然实际存放点的具体设置可依据起火风险大小而定,并不一定要平均分配。

2.  火灾属于极小概率事件

对于很多人来讲,一辈子遭遇真实火灾的概率甚至不到一次,由此看出建筑中灭火剂的实际使用几率自然低得可怜,但灭火剂的维护和使用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面对广泛的人群,在漫长的岁月中要持续地做好这件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3. 灭火剂的输送动力保证

 将提前储备的灭火剂运输并投送到起火点多少会有一段距离,如果采用动力输送,就要确保整个动力系统关键时能正常启用,如果依靠人力,输送效率明显受限。如何充分利用火场中可以紧急调用的一切力量,实现输送效率的最大化,实际上仍存有改善空间。

上述三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三重矛盾:一方面尽管多多益善,但实际使用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大量储备灭火剂反过来会被看成是小题大做(多和少;由于真实火灾周期过长,所以部分灭火剂会失效(用与不用);稀疏分布的灭火剂,较远的输送距离以及输送动力的不足(远和近),共同导致能够先期到达起火点的灭火剂数量不足,结果造成火势失控。

所有的意外火情初期,都还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同一建筑内多个灭火剂存放点相互关联,互为备用,共同构建起若干隐形的“防护网”,初始火情就好比“网”中的鱼,假如“网孔”越大,“网线”越不结实,漏出来的“鱼”就会越多。

如何能以极低的成本,极简的操作方式,编织起一张密度合理又结实牢靠的“渔网”,由过去的“弱联结”变为“强联结”,在任一个突发时刻,尽可能兜住随机涌现的“鱼”,则成为降低火灾事故损失的关键所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551-1001219.html

上一篇:“追”火还是“等”火
下一篇:让天下没有难灭的火
收藏 IP: 119.5.124.*| 热度|

3 魏焱明 李颖业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