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撤稿 造假 炒作 买版面原因何在?

已有 2998 次阅读 2015-11-20 22:48 |个人分类:博客|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造假, 炒作, 撤稿, 买版面

         撤稿 造假 炒作 买版面原因何在?

                       都世民

撤稿事件已不是第一次,今年遭遇的已是第三次撤稿越来越多,由少量变成批量,引起中国科协关注是必然趋势。这已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引人深思,引人发问,假论文有多少?学术不端根源何在?调查后要不要公布名单及其单位和处理结果?

学术不端不仅在我国,在外国也有,可是处罚力度大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可能以为是个别现象,可能是涉及官员,可能涉及有身份地位的人……,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学术不端的诸多表现

1.学术不端不仅表现在撤稿事件上,还涉及科技论文数据造假,编造假论文;还涉及科技报道炒作;还涉及买期刊版面,搞专辑;还涉及私下交易,请人代写,高价付费,或其它方式补偿。

2.买期刊版面在国内有,在国外也有。2015-07-13,笔者写的博客“花钱买版面买到外国期刊光彩吗?!”,现在在光明网论坛已有70000多人关注,一个中医学院院长这样做,他会拿自己的钱去外国买版面.

3.学术不端表现在撤稿事件上,已经达到百余篇,记者调查结果暴露产业链条,而且处在失控状态,怎能不令人担忧!事实上是公开秘密。连院士也承认有这类机构,也曾经做过论文润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本人就请两家美国的第三方机构为论文做过语言润色。“这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德国、日本的学者也会这样做。但完全代写、代投、甚至编造审稿人,性质就完全变了。”

问题是院士为什么对发论文如此重视,笔者在阅读纳米技术的负面效应研究的著作中,主持这项计划也是一位院士,计划中明确研制目标要在顶级刊物发表几十篇论文。发这么多论文到底要干什么?令人费解!

记者调查发现:20位作者承认支付第三方400036000元人民币不等的费用,这么多钱是自己掏腰包吗?还不是从基金或科研经费中支出。笔者认为调查产业链解决不了退稿问题,这是公开的秘密。有大量需求才会形成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后就会有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论文数量还会快速增长,科研经费快速流失。如今收购药品和办假证的小广告还在北京街道上出现,消灭不了。只有剪断需求线,才能便产业链自己消失。

中国科协曾提出几项规定,怎么操作?违纪者怎么处罚没有下文,怎能解决撤稿问题?

4.学术不端还表现在科技报道炒作方面。最典型的事件是“人造电磁黑洞试验成功”。东南大学崔铁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入射电磁波遇到该装置时,电磁波将被该装置捕获,然后被引导着进入黑洞的中心核,被中心核吸收。电磁波不会再从黑洞中出来。崔铁军研究团队在网上公布的多幅诱人彩,几何无一文字说明,并声称他们所说的装置已试验成功。随之国内诸多媒体一片赞扬声,并称发布者为中国科学家。此后,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两名中国科学家首次制造出可以吸收周围光线的人造电磁黑洞。这个黑洞目前在微波频率下工作,或许不久后它就能够吸收可见光,一种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全新方法可能因此产生。由国内媒体炒作到国外.发布惊世成果,虚构试验装置,没有进行电磁波试验,以虚拟空间制成的几幅彩图,不加文字说明,给人以神秘感。本人在新浪网、科学网、百度网先后发表十多篇质疑文章,半年多时间未见该校和崔铁军本人回应。

2014-4-23 14:25:12东南大学孙俊博文: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东南大学崔铁军)笔者看到科学网一则报道,题为“中国科学家发明新型超材料可让任何表面变天线,作者过客,腾讯科学 。这篇文章有明显的虚构和炒作。文章的图片不是崔铁军等研制的反射面天线实物图片。编译者有意用这图片吸引人注目,便于夸大和炒作。所谓的超材料无法制成这种大型透明、不分块的反射面天线。具体做法还是在虚拟空间给出反射面天线局部结果,文与图不相干。以为在国外发表文章就可以用长江学者名义再次炒作,作为研究生导师不应该这么处事。

后来笔者在10000个科学难题一书中,看到崔铁军自已承认人造电磁黑洞没有研制成功,是不真实的。文章【5】指出:目前的电磁黑洞只能模拟真实黑洞的部分特性,与真正意义上的黑洞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应甪新型人工电磁材料模拟黑洞的全部特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者崔铁军为什么在2009年说研制成人造电磁黑洞呢?难道东南大学不知道什么叫研制成功吗?为什么不及时制止?!

5.北大和清华两教授因抢发论文而产生的纠纷据报道,清华大学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已经做出停止抢发论文的作者张生家在清华大学入职的决定。清华大学在给媒体的回复中称,“清华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此事发生后,学校依据相关规定,专门组织了工作组进行调查。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学校作出停止张生家入职的决定”。6】这是学术不端的又一种形式。

6.抄袭、剽窃别人的学术成果,过去有不少报道,这是另一类学术不端行为。

7.文章【13】指出:过去几年,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领域,出现一些重大科技新闻: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能放出伽玛射线的暗物质粒子;宇宙早期大暴账产生的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证据等。后来证实是错误的。科学研究和报道科学发现的方式出现变化,让大量虚假发现论文、报告出现。有的是因为竞争;有的是急于发表激动人心的数据,但不够准确。在科研工作中,有的把噪声当信号发现;有的在仪器临界点或工作范围的边缘获取数据,是假数据,不注意仪器设备的计量造成。

              学术不端应加大处罚力度

1. 美国前学者Dong-Pyou Han因为伪造研究数据申请国家研究经费201571日获刑57月,3年监外监视,被罚款720万美元。

2.  201312月,为伪造自己研究的抗艾滋病病毒疫苗具有活性,Dong-Pyou Han被揭露故意将人血加入兔血。并因此他的小组从NIH获得大约1900万美元研究经费。Dong-Pyou Han的抗艾滋病疫苗研究造假曝光后,负责监督NIH研究经费的James Bradac说,这是他了解的NIH20年内最恶劣的学术造假事件。20146月,因为采用伪造研究结果骗取研究经费,Dong-Pyou Han4项联邦项重罪被起诉。20152月,Dong-Pyou Han在联邦法庭认罪。

3. 20141219日,日本理化研究所最终宣布,小保方关于STAP细胞的重复研究宣告失败。经过将近1年的时间,STAP细胞闹剧先是在《自然》同期发表2篇论文引起轰动,随后受到广泛质疑,被所在机构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最终被认定属于学术不端,两篇论文全部撤回,并导致日本非常著名的发育生物学中心被撤销重建,小保方的指导老师著名国际诱导干细胞学家上吊自杀

今年9月17日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正式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

1.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基于自身研究工作和真实的实验数据完成论文撰写,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服务。

2.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学习、掌握国际学术期刊投稿程序,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的全过程,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投服务。

3.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论文作者委托“第三方”进行论文语言润色,应基于作者完成的论文原稿,且仅限于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完善,坚决抵制以语言润色的名义修改论文的实质内容。

4.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如需推荐同行评审人,应确保所提供的评审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真实可靠,坚决抵制同行评审环节的任何弄虚作假行为。

5.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所有论文署名作者应事先审阅并同意署名发表论文,并对论文内容负有知情同意的责任;论文起草人必须事先征求署名作者对论文全文的意见并征得其署名同意。论文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必须对论文有实质性学术贡献,坚决抵制无实质性学术贡献者在论文上署名。

如果有人不遵守这几条准则怎么办?现在应该有处罚条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透露,虽困难重重,但基金委还是对标注基金支持的22篇被撤论文全部进行了细致调查,结果显示论文涉嫌造假基本属实,相关基金将陆续追回。

2.建议有关部门对学术不端分层次立法、立规,对影响恶劣的应追究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不能把责任都归到第三方产业链上。

3.文章【12】指出:科学家总抱怨媒体在报道科技新闻时,经常存在错误或误导读者,但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至少在健康相关研究方面,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源不是媒体,恰好是科学家自己。因为科技新闻几乎都是经过科学家同意的情况下公布的。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内外科技报道应归口审查,故意夸大、炒作的应该处罚。

4.整合国内学术期刊,提高稿件质量,扩大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5.建议设立学术期刊、国家科技报告、科技成果报告的公开评论网站,分学科设立栏目,促进学术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东南大学教授构建电磁黑洞 证实"光学黑洞"理论2009-12-31 来源: 科学新闻(北京)

2中国节能环保网:人造电磁黑洞可吸收太阳能 转化为热能或电能,20091015  引用日期:2009-12-31

3人民网:我国科学家验证光学黑洞理论,20091231 

4中国科学家成功造出菜盘大“电磁黑洞”,环球科学(重庆)2009.l0.24l34053

5】崔铁军  程  强,电磁黑洞,10000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p·332 ,科学出版社 .

6停止抢发论文作者入职是守底线之举来源:光明网2015-11-04

7】美媒评中国多篇论文涉假被撤:系统性造假很普遍,参考消息网2014-8-26

8美国科学家因为数据造假获重刑  2015-7-2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0215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孙学军博客,

9】专家热议学术不端:第三方机构掺和 数据造假更隐蔽(科技日报广州522日电)

10向学术不端行为开炮 2015-6-9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89672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美娣博客,

11操秀英 刘莉基金委回应论文撤稿事件:涉基金项目将追回, 来源:科技日报 2015/11/15

12为什么科学新闻经常被夸大? 2014-12-14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5100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孙学军博客

13.康拉德(Jan Conrad),物理学窘境:虚假论文增多,译唐雪松,环球科学,2015.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937012.html

上一篇:探索“第六感”之谜
下一篇:我把网格当课堂
收藏 IP: 123.114.114.*| 热度|

4 宁磊 吕洪波 姚伯元 钟振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