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杂以成家”、“综合创新”的中华文化——略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

已有 3987 次阅读 2012-5-25 14:22 |个人分类:传统文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华文化

 

谈到中国文化,人们常常把它与“封建”、“封闭”这样一些词汇联系起来。应该说,中国文化有其“封建性”、“封闭性”的一面,但是,仅仅看到这一个方面就是一偏之见了。事实上,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中国文化更有其“开放性”的一面。

 

在邦国制时代,各诸侯国的文化是互有差异的,语言文字也不同,可以说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是先秦文化开放性的突出表现。到了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后的郡县制时代,先秦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统一的汉文化。

 

但是,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明证。从魏晋开始,汉文化就包含了佛教文化因素,隋唐以后的汉文化更较多地包含了佛教文化因素,这样的文化其实不再是单纯的汉文化,而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了。

 

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异的文化主体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由互相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含有佛教文化因素的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经过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以及元朝和清朝两次文化融合之后,中华文化更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杂多文化的综合体了。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更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看似中华文化曾有一个时期处在封闭状态,而其实它何尝是封闭的呢?实际的情况是,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华文化对苏俄文化是完全开放的,以至于达到了中华文化“苏俄化”的程度。只是从60年代中期到“文革”结束前夕这十多年间才因“反帝、反修”而几乎拒斥一切外来文化,这是中华文化最封闭的时期,但这毕竟只是中国文化史的一瞬间,岂能因这一瞬间的封闭而否定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进入WTO以后,中华文化更几乎是在热烈拥抱西方文化!尽管从表面上看“西化论”一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而“中国特色”一直都为官方所强调,但“西化论”之受批判和“中国特色”之受强调恰好表明了这样一个现实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的“西化”程度越来越高和“中国特色”越来越不明显。这个事实还可以从另一个事实得到印证:“西化论”的批判者和“中国特色”的强调者,无论是学者还是官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谁真正拒斥过西方文化了?看起来官员最反对“西化”和最强调“中国特色”,但这也并不表明他们在实际行动上是固守中华文化最起劲的,而仅仅是表明他们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方面是不遗余力罢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与固守中华文化完全是两回事,岂可把它们混为一谈?!

 

然而,有些人看问题总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总是迷惑于一些表面现象,常把某些人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方面所做的努力与中华文化的本性联系起来,并且常因否定前者之故而否定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客观地讲,中华文化从来就具有开放性,至今其开放性更是空前强烈,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只是还没有达到放弃中文抑或以美语为官方语言的程度罢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只差一步中华文化就要绝灭的情况下,有些人还嫌中华文化不够开放,还要为自己作为中华文化主体中国人的一分子而怪怨自己投错了胎!

 

在不放弃中文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前提下,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无论多么强烈都不为过,因为历史表明,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因其具有开放的本性而“杂以成家”和“综合创新”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574853.html

上一篇:“语言热”的“势利”
下一篇:“文革”的“三股文”
收藏 IP: 49.72.189.*| 热度|

4 仇文利 曾新林 zhanghuatian shixin198809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