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何谓学术?

已有 10116 次阅读 2007-3-13 01:00 |个人分类:学者.学术

“学术”一词由“学”“术”二字构成,考查此二字之初义,有助于了知“学术”一词的本义。

 

朱维铮先生曾对“学”“术”作过如下考释:“‘学之为言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写入东汉章帝亲任主编的经学辞典《白虎通义》的这一定义,表明‘学’的古老涵义是教育学的,指的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白虎通义》没有诠释‘术’字,但它的整理者班固首创‘不学无术’这一著名术语,说明他认定学与术并不等价。因而稍后成书的《说文》诠释‘术’为‘邑中道’,即今所谓‘国道’,意为实践可以遵循的法则、技能与方法,就在实际上指出了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学贵探索,术重实用。”[1][1]据此,“学术”可训为“觉道”。若“学术”之“学”的词性为动词,则所谓“觉道”就是觉悟所未知的道,即认识、把握一定的法则、方法、技能;若“学”的词性为名词,则所谓“觉道”就是觉悟之道,即思维的法则、方法、技能。

 

在现代汉语中,“学术”一词的含义被解释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2][2]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一词的含义有两种解释:“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②知识;学识。”[3]故不知其所谓“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究竟是指知识或学识,还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由此我们只能了是“知识”。

 

将上述所训“觉道”与“知识”二义联系和统一起来,则“学术”一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①把握一定的法则、方法、技能的求知活动;②关于思维的法则、方法、技能的知识。再将此二义统一起来,则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定义:所谓学术,就是运用合乎思维规律的方法和技能去认识、把握世界的规律及改造世界的方法、技能。

 

因此,学术并不是一般的认识,而是遵循思维规律的认识,一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实践并非是一般的行动,而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行动。

 

按照思维规律来开展认识活动,是学术区别于日常认识活动的本质属性(此即所谓学术的规范性)。故学术应是起始于对思维规律的探求。这意味着,学术的发展及其水平是与逻辑学的发展及其水平相一致的。而以逻辑学为基础的学术的发展及其水平,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其水平,因为,只有遵循思维规律的认识,才能是有序的认识;只有有序的认识,才能达到分门别类的和有条理系统的把握世界的规律及改造世界的方法、技能,从而才能有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由此观之,学术是内在地包含逻辑学和科学技术的。

 

但是,学术这个术语,又并不是简单的用来指称包括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内的知识总体的。如果说逻辑学是指向思维过程本身,认识、把握思维过程的规律,而科学技术是指向思维对象,认识、把握世界的规律及改造世界的方法、技能的话,那末,学术则是指向思维的方法和技能,寻求合乎思维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能并用之于认识过程的。

 

换句话说,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的规律的知识,科学技术是关于世界的规律及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技能的知识,学术则是关于获取逻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的知识。简言之,如果说以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形态存在的知识是“学”(学问)的话,那末,以学术形态存在的知识则是“术”(学问之道)。

 

就“学”(学问)与“术”(学问之道)的关系而言,首先,正如班固所说的那样,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学无术”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是“术”的前提和基础,“术”必须依赖于“学”,不能离开“学”而独立存在;

 

其次,“术”是在“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基于对“学”的反思和总结,从“学”中提炼出来的关于“学”的方法和技能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学”的自觉形态,也是“学”的高级形态,它对“学”具有指导作用,是“学”而有效、“学”而有成的前提和根据。正由于此,就不只是“术”不能离开“学”,“学”同样是不能离开“术”的。如果说是“不学无术”的话,反之则可以说是“无术白学”——或许这就是朱维铮先生所谓“术重实用”的含义所在了;

 

复次,正因为“术”是“学”的高级形态,而高级形态的“学”当然是内在地包含低级形态的“学”的,故“术”是涵盖或统御“学”的——汉语中“学术”一词即反映了“学”与“术”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术”一词可以作为人类知识的总称,从而也可以说学术就是一切知识的总和。

 

[1]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一晚清学术史论·题记》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学术”条,商务印书馆,1996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学问”条,商务印书馆,1996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536.html


下一篇:当今中国学术界是缺乏“大师”还是缺乏“专家”?
收藏 IP: .*| 热度|

1 樊采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