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科学网对我治学的影响

已有 4890 次阅读 2008-8-27 18:08 |个人分类:学者.学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哲学, 科学网

 

我来科学网做博主已一年多,时间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算短了。反思这一年多来的经历,我感到自己在学术上受到了来自科学网的其他博主和网友的影响还是不小的,自我感觉是受益匪浅。

 

科学网是一个学术网,科学网的博主绝大多数是从事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其网友(读者)也多半是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抑或至少是自然科学的爱好者,他们所写的博文以及评论虽非全是学术性的东西,但仍能反映出他们不同于从事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的学术风格和思维方式,给我印象最深刻者,莫过于他们对经验事实和数据的高度重视,以及文风上的要言不繁和比较注重逻辑。因其印象深刻,所以潜移默化的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使我越来越感到自己作为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以往在学术上的缺陷:不重视经验事实和数据,不是自觉地严格按照逻辑要求来进行思维,以及文风上喜好思辨性的长篇大论。如何克服这种缺陷?这是我近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客观地讲,我从事哲学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今已年过半百,要这一大把年纪的我重新开辟一个领域,去从事那以经验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这对我来说至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感到需要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一番调整,这个调整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哲学应当把自己的研究领域限于人类思想,从而把表达思想和承载思想的文本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的哲学应该是对广义的中国传统经学(按:狭义的经学是指儒学系统的经学;广义的经学是指一切通过注经释典的方式来治学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思维科学(即恩格斯所说的“逻辑和辩证法”)、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以及研究“对话”的“后哲学”(以罗蒂为代表)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说是对它们的一种扬弃,这种扬弃就是意味着要对“中”“西”“马”进行学术上的会通与融合。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成这种会通与融合?这是近来我所思考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今后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这种思考和研究的冲动,恰恰是来自于科学网对我的学术影响,这种影响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恩格斯早就思考过的问题:在哲学被驱逐出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的科学时代,哲学究竟向何处去?对此,恩格斯曾主张“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页)。可问题在于:如果是沿着实证科学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那末,这种追求本身是科学的追求而非哲学的追求;如果是沿着利用辩证思维对实证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那末,这种追求虽然是哲学的追求,但在科学高度发展、其学科门类极其繁多的现时代,任何一个人在其有限的学术生涯中都只可能掌握学科门类极其有限的知识,因而不能指望再出现如近代科学初兴之时所曾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样的“全才”,由其独自承担起全面地概括和系统地总结现代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任务,在此情形下,如何实现恩格斯所谓辩证思维对实证科学成果的概括呢?对此,我曾提出“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他们各自通过其对现代科学某个领域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来推进和实现其部门哲学的发展,并通过这种多样性的部门哲学发展来推进和实现哲学整体的发展(详见拙文:《加强管理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1期)的哲学发展思路。

 

但是,现在回省起来,我感到我在那篇文章中所提出的所谓“部门哲学”应该是属于科学哲学范畴。而科学哲学已经受到来了自后现代哲学的挑战,这种挑战多少说明了科学哲学本身也面临着一个“科学哲学向何处去”的问题。更何况,对我们来说,还面临着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怎样发展中国传统哲学,抑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和“中国传统哲学向何处去”这样双重的问题呢。所以,无论是从我自己的学术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从哲学发展角度来看,都有必要对“中”“西”“马”进行学术上的会通与融合。



博客感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36378.html

上一篇:重视逻辑思维,提高思维效率,促进科学创新
下一篇:要有全球性战争危机意识!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杨玲 黎在珣 刘玉平 郑融 陈绥阳 俞立平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