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真
研究生培养中文科与理工科各应加强的不同方面 精选
2010-8-7 01:43
阅读:9037
标签:文科, 研究生培养, 理工科
 
 
李小文老师新近所发《没作实验,有创新性的解释,才是水平》一文,是迄今为止我在科学网上所看到的自然科学家的博客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我特别欣赏其中这样一个观点:
 
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广泛阅读文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绝不能误以为没有数据就不能发文章,有了数据发高质量文章就有了保障。”
 
我之所以特别欣赏这段话的理由在这里就不说了,在此我想要说的是,李老师的下述陈情使我想到了我们文科(当然主要是本专业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情况有所不同,欲借此机会也来一番陈情。
 
老师说:“国内很多垃圾文章的特点就是时间和经费主要都花在实验上,实验数据却解释不好,但要结题了,要毕业了,只好在结论与讨论里胡混,靠嘴巴过关。”
 
我所了解到的文科的情况似乎与李老师讲的理工科的情况正好相反:
 
国内很多垃圾文章的特点就是时间(按:文科研究生很少有所谓科研经费)主要都花在漫无目标的游荡或有目的的找工作甚或吃喝玩乐上了,原著原文却懒得去读按:文科研读原著原文,相当于理工科做实验,都是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但要写论文了,要毕业了,只好到网上去下载一些相关资料,花几个星期甚或几天功夫,胡拼乱凑一气。这样的“急就章”,整篇都抄别人论著者倒是比较罕见,只是偶然出现(按:几年前本院就曾有过一篇硕士论文是全部从网上抄来的,连中文提要、英文提要都一字未改,只是标题上改动了几个字,经人检举发现后,被立即开除出学校),但改头换面的抄袭是不乏其例,这类改头换面的文章,约略相当于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其中是有些学问或功夫在内在,不可完全抹杀它的价值,但没有任何原创性意义,完全是“炒冷饭”。
 
可悲的是,现在文科的论文中,能够做到“炒冷饭”而没有明显抄袭别人的东西,就颇让人要喊“阿弥陀佛”了,原创性的论著的确很少见。在我这个专业中,本院至今让我看到的在原创性方面明显做得比较好的只有两篇,一篇是几年前的研究佛学的硕士论文,另一篇是今年的研究道教的博士论文,它们的共同点是研究一个哲学家或一部哲学原著的思想,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原文研讨得细致入微,也因为如此,那篇硕士论文写了约8万字,那篇博士论文原稿写了35万字左右(后经导师指点,删削成约28万字),它们都获得了校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按:本校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前者被规定要有两个校外同行专家的评议,必须都评议合格才能进行答辩;后者被规定要有五个校外匿名的同行专家的评议,必须过半数的评议合格才能进行答辩)。
 
如此比较理工与文科的不同情况,看来理工科是要强化学生的原理意识,加强对其钻研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训练,文科是要强化原典意识,加强对其研读原著原文的教学和训练
 
 重要补充: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Wuyishan [2010-8-7 6:54:11]     删除  回复
原理的把握与质疑,原始数据的获取(通过实验、社会调查等)与分析,原典的研读与诠释,没有这三原,就没有原创性。对自科、社科都一样。
博主回复:“三原”:武老师概括总结得好而且全面。
 

相关专题:做实验VS发表论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可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35064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