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爱的本体在于绝对需要——读平果先生《花的十四行》

已有 4002 次阅读 2009-5-15 19:29 |个人分类:散文.随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平果

    平果先生是我在“博客中国”时的老博友之一,后来和我一样,也入驻了科学网。

    他的博文不多,但篇篇道出真性情,一如其“平果”之名——“平果”也者,“平实”之谓也。

    平果先生的博文,以自由诗为多。其诗简而短,其文朴而实,盖遵儒家“讷言敏行”之教,兼得道家“信言不美”之义也。

   近读平果先生《花的十四行》:       

    送你一束我叫不出名字的花,

    你看它静静地不善言词的样子。

    据说花儿都有名字,

    象征不同的意义:

    象征真、善、美,

    象征友情、亲情、爱情,

    象征光明、梦想、信心……

    我未打听它的名字,

    未细问它象征什么,

    因为我不愿用别人用过的语言;

    心中渴望就是全部理由,

    何须将它解析细致。

 

    世上美好的东西有多少?

    哪里去寻觅纯粹的玫瑰?

    此亦属于“信言不美”之类,却意蕴深刻,可谓大智之言。尤欣赏其中“心中渴望就是全部理由”一句,联系全诗,体而味之,有恍然之悟!发而为言曰:

    爱是不需要理由的。何谓理由?知识也,名谓也,言语也,是皆有心、有意、有情于万物者也。何以有心、有意、有情?欲施为于万物,以成其一己之私也。故理由者,私欲之谓也。有私欲,则无真爱。

    真爱者,有欲而无私,是以无私之欲而爱万物。以其无私,故无心于知,无意于名,无情于言。无私之爱的“全部理由”,就是“心中渴望”于万物。这种渴望,是对万物的无知之欲、无意之求、无言之需,这是一种对万物的自然需要,在这种价值关系中,需要者的需要,不以其对所需要者的真假之知、善恶之识、美丑之辨作为其需要的条件,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需要,这就是自然之爱,是爱的本体。

    无条件的绝对需要,作为爱的本体,所反映的是同类互相应求的必然关系。这种关系,无论是否被自觉意识到,都是对其类中个体起作用的,这些个体无一例外地依赖于这种关系,而不能脱离或离开这种关系而孤立独存。自然之爱,是这种必然的类关系所赋予其类中个体的本性。这里类关系与个体本性之间的联系,按儒家《中庸》的说法,就是所谓“天命之谓性”——其类关系是“天”,其个体本性是“性”;按道家《老子》的说法,就是所谓“失道而后德”——其类关系是“道”,其个体本性是“德”。“天命之谓性”,“失道而后德”,都是表示类关系与个体本性之间具有这样一种内在联系:类关系是个体本性的根源、根据,个体本性是来源于类关系,是类关系的表现。《中庸》讲“率性之谓道”,《老子》讲“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都是基于对类关系与个体本性之间内在联系的体认,提倡当顺从“天”或“道”所赋予人的“性”或“德”,以自然之爱来待人接物。  

    联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可以认为,《老子》所谓“德”,《中庸》所谓“性”,即约略相当于《道德情操论》所谓“同情共感”——后者是指与人的自利本性相对应的人的另一种天赋能力,这种天赋能力使人自然地形成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心理倾向或行为倾向, 正是这种“同情共感”的天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成为可能。愚见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斯密的理论是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德性论相一致的,只是后者的立意更高,它是从宇宙论高度来认识以自然之爱为内容的“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的,这种德性论把自然之爱理解为由宇宙本体所决定并体现宇宙本体的天地万物的本性,认为这种本性不仅是人类社会之所以有秩序(“人和”)的根据,而且是整个世界之所以有秩序(“天人合一”)的根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231948.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爱的意义:创造生命,获得意义
收藏 IP: .*| 热度|

7 武夷山 平果 刘玉平 杨秀海 陈国文 刘颖彪 zhangxp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