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中、西医的差异是医学科学领域的时代性差异

已有 4682 次阅读 2009-3-8 20:27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西医

有网友在我的博文《中医为伪科学科学判决宗教判决的一种翻版》下留言:“教授也开始逆潮流而动,力挺中医了。”我回复道:“不是力挺中医,而是力挺科学!要是以打压中医来显示中国科学的生机,那末,中国科学还有生机吗?”这里再作进一步的申论。

 

中国科学如果真有本领,就应该去认真反思和研究既有的科学理论,探索未知的领域,以攀登科学高峰。

 

在目前中国医学领域,中、西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如果西医认为中医不行,也不当把中医打成“伪科学”,而应该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医术远比中医高明。努力提高自己的医学科技水平,攀登世界医学科技高峰,才是有进取精神的西医学者或西医科学家所应有的科学态度。

 

但目击世相,如今中国的医者以及医者的管理者心目中似乎只有“钱”字,赚钱成为了医学实践领域的主题曲。由此使我产生了这样的怀疑:把中医打成“伪科学”,是否不过是打着科学的幌子来打压中医,以断中医的“财路”,从而实现西医的“独家经营”?

 

如果现在的中、西医之争真是一场科学的学术之争的话,则并无理由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其道理很明显,一定的科学概念是同科学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科学发展了,科学概念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自古及今科学一直都在发展,科学概念也一直都在变化。这也就是说,科学概念和科学一样具有历史性,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历史上是不确定的,它们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化则是绝对的。所以,对究竟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答案,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科学概念。如此历史地看问题,那末,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科学与科学概念,就没有任何理由把中医判定为“伪科学”——虽然不能排除如今的中医领域有以假乱真的“伪科学”现象,就象如今的西医领域也有以假乱真的“伪科学”现象一样。定断中医为“伪科学”,这分明是一种非历史的从而也必然是非科学的观点。把这种非历史、非科学的结论当作科学的结论,这恰恰是所谓“伪科学”的一种典型表现。

 

笔者反对把中医判定为“伪科学”, 其旨不在于力挺中医,而在于力挺科学!

 

科学不仅仅是科学的观察、实验、分析、抽象以及一系列的推理等等,科学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把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且把包括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知识在内的人的精神过程理解为这个自然过程的反映的世界观,离开了这种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探索活动,也就没有科学的一切。按照这种世界观,科学当然也是一个过程,一个科学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具体地和历史地相互统一的过程,只要人类还存在着,这个过程就永无穷期,永不终结。用这种世界观来看待中医,则中医是中国人或中华民族为了战胜人类疾病,为了过健康生活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不管这种探索活动至今已达到了何种水平,它都无疑是发生和发展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医学科学,其迄今为止所达到的水平,乃是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在医学领域中所业已达到的科学发展水平。

 

如果说“科学无国界”的话,那末,至今西医与中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决不是什么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更不是什么真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而是先进的科学与落后的科学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医学科学领域中的时代性差异。正是这种时代性差异,才造成了相对落后的中医医术的医疗效果远不及西医医术的医疗效果,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信西医而不信中医。

 

但是,无论中医如何落后于西医,其有限的医疗效果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上正是中医具有这种有限的医疗效果,才使中国人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的几千年中有限地战胜了人类疾病而使自己获得了有限的康健生活。

 

在今天,中医既不是非科学,更不是伪科学,而是低水平科学。

 

低水平科学的存在并不妨碍高水平科学的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低水平科学有其适用的范围,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此。从经济角度看,低水平科学的价值是低于高水平科学的价值的,因此,在医学领域的服务价格定位上,中医服务价格应低于西医服务价格,这是合理的定价。但现在人们不去探究这类问题,却打着科学的幌子,以宣判中医为“伪科学”的手段来使西医取得医疗市场的垄断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实质上是属于欺行霸市的无赖行为。宣判中医为“伪科学”作为一种典型的“伪科学”表现,是与医疗市场竞争中的这种无赖行为相辅相成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219139.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对中、西医的哲学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5 廖永岩 王富 刘玉平 刘畅 CHAOGER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