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隋唐佛教哲学述要(禅宗)

已有 4919 次阅读 2008-4-8 20:27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

 

 

惠能的“顿悟成佛”说

 

凡佛教哲学,都把论证现实世界的绝对虚幻性作为其核心。而惠能禅宗摆脱了以往佛教种种迂回论证的烦琐性,直接宣称世界万物皆依赖于“自心”而存在;心空,故一切皆空。惠能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他还把事物的运动说成是“心动”。在他看来,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都取决于主观意识。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因为主观上觉得它们存在(“心生”),所以它们存在(“法生”)。事物的运动也是因为主观上觉得它们运动(“心动”),所以它们才运动。

 

所谓“自心”,也叫“自性”,按惠能的说法,它本来是绝对空虚的,即所谓“自性真空”,因此世界本来是绝对空虚的。所谓“自性真空”,就是心中不存在任何观念,连“空”的观念甚至成佛的念头都没有。惠能认为,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是“佛”的境地,也是人的本性。所以他宣称:“汝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这就是说,“自心”就是佛。

 

惠能指出:他所说的“自心”与一般人所谓的心是不同的,“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而他所说的“自心”则是指“本源清净心”,它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世人”之“本心”皆“为见闻觉知所覆”。他说,要使“本心”显现出来,即所谓“明心见性”,就要做到“无心”或“无念”。何谓“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所谓“于诸境上心不染”,并不是说主观(“心”)不反映客观(“境”),没有“见闻觉知”,而是“于念无念”,即把“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本事酬害”。就是说,将世上的一切事情都看成是虚幻不实的,不去计较利害得失。惠能认为,如能做到这样,也就是“见性成佛”了。

 

显然,惠能所谓的“无念”,就是指“觉悟”。所以他说:“但直下无念,本体(即本心)自现。”就是说,只要当下觉悟到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其实全是空虚的,就能见性成佛。这便是所谓“顿悟成佛”。

 

综上所述,惠能禅宗学说的特征就在于:它在世界观方面直接宣布心即本体,即是“佛”;在方法论方面主张“无念为宗”,“顿悟成佛”。这样,它就改变了传统的抽象思辨和烦琐的论证,以及对“本体”越讲越烦琐、越僵化的情况;同时也改变了以往佛教为了抬高佛性的尊严,把“佛”安置在遥远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彼岸,把“修心成佛”这张进入天国的门票的兑现日期开得太远的情况。在惠能禅宗看来,“佛”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你的心中,只消在认识上来一个突变,你就“顿悟成佛”了。因此说,惠能禅宗学说是佛教的一次革新。

 

惠能禅宗主张不要背诵佛经,而是要体会佛经的精神;不需要累世修行,也不需要大量布施财物,只要主观上有觉悟,就可以成佛。这一简单速成的道路,对当时那些陷于极度痛苦的广大群众,有着极大的引诱力,它可以使他们得到某种幻想中自由的暂时安慰,从而诱使他们安于现状,彻底放弃认识和改造现实的斗争。同时,如此廉价地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也是受当时的统治者欢迎的,即使他们犯了滔天大罪,但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总之。惠能禅宗学说所起的这种社会作用,是隋唐时期其他宗派所起不到,因而它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有势力的派别。

 

(中国哲学讲座三十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20962.html

上一篇:隋唐佛教哲学述要(唯识宗与华严宗)
下一篇:州官为何不许百姓“点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