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bjcj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gbjcjp

博文

不仅仅是施一公,也绝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

已有 6962 次阅读 2014-7-23 18:29 |个人分类:坚守信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仅仅是施一公,也绝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

 

陈敬朴

 

   

   大批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撤回中国

   施一公(照片),代表人物之一:

   

 

   

   绝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


施一公表示,「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未能了解为甚麽我会回到中国,特别是当我身处在这地位时,我放弃了一切回绝了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职务。」

 

 

为什么回国

 

1.报恩,报效祖国:

 

   42岁的施一公说,我觉得我欠了中国一些东西”。

 

 

2.追求贡献的最大化:

 

   施一公说,在美国,所有东西都几乎已经建立了,但在中国,无论我做些甚麽,其影响都较在美国大十倍,甚至百倍。

 

 

3.不可替代的使命感:

 

  重组中国的科研文化,改变用人为亲和碌碌无为的现象,这些都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

 

 

4.归宿感:

 

   祖国在召唤。

   “爱国主义的驱使

 

 

5.新的岗位、新的角色、新的目标带来的创新、创造、创业的巨大动力

 

   回国后在自已的专业、行业上成为科技发展与创新

   领军人

   带头人

   拓荒者

创业者

 

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金融、产业等方方面面发展与创新催化剂”。

 

推荐《大批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撤回中国

 

[留园网]大批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撤回中国

送交者: rm1980[♂内阁学士★★★★♂] 于 2014-07-18

 

 

大批海外顶尖华人科学家撤回中国

 

编者按:美国一向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引以为荣,但近年,海外顶尖的华人科学家回归中国,正收窄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在科研能力上的距离。

 

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决意运用其充裕的财政资源,以及日渐提升的地位,招揽在改革开放期间流失的顶尖科学家及学者回国,美国一项研究更指出,未来中国将较美国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化为产品推出巿场。2012年中国军工科技迅猛发展令五角大楼震惊,这和大批人材回国分不开。

 

2008年,美国着名的马里兰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向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美藉华人施一公颁发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资助。但美国学界并没有对此感到惊讶。当时,从事细胞研究的施一公,在癌症治疗的研究上开展了一条新的研究路线。他的实验室占据了大楼的一整层,并获得每年二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及震撼的是,数个月后,归化美藉、居住在美国18年的施一公,宣布放弃美国的一切,返回中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回绝了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职务,转而任职北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现在,他已成为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

 

施一公表示,「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未能了解为甚麽我会回到中国,特别是当我身处在这地位时,我放弃了一切。」

 

普林斯顿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Robert H. Austin)说:「他是我们其中一颗明星。」他在电话里表示:「我觉得这事是完全疯狂。」

 

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许多中国学者而言,仍然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施一公以及其他着名科学家的回归,象徵着中国正成功地以更快的速度缩窄与先进国家在科技上的距离。

 

过去十年,中国投资在科研的资金正稳定上升,现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美国正投入GDP的2.7%于科研之上,但中国的投入远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为高。

 

据两名中国研究学者丹尼斯弗雷德西蒙(Denis Fred Simon)和曹聪最近发表的《人才与中国的技术优势》一书里表示,中国科学家因面对海外的竞争,面临更大的压力。过去十年,中国科学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他们每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四倍。2007年,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就以正在冒起的纳米科技研究而言,大约有5000名中国科学家投身于此。

 

2008年,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不出十至二十年,中国将较美国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及服务推出巿场。

 

近年,许多像施一公同样着名的科学家开始回流中国。他们的回流带着一个任务:重组中国的科研文化,改变用人为亲和碌碌无为的现象,这些都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报道说,他们均受到爱国主义的驱使,以及他们希望成为改变的催化剂,并认为中国政府会支持他们。

 

「我觉得我欠了中国一些东西。」42岁的施一公说,「在美国,所有东西都几乎已经建立了,但在中国,无论我做些甚麽,其影响都较在美国大十倍,甚至百倍。」

http://site.6park.com/finance/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380184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7255-814070.html

上一篇:反腐败:中美金融账户信息交换是瑞士银行不再保密的续篇
下一篇:财富基尼系数与收入基尼系数不具备可比性
收藏 IP: 98.169.131.*| 热度|

3 张卫 文克玲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