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坐怀不乱”?
——读饶毅文章有感
果蝇雌雄各自飞,人分男女同性归。基因突变化天地,坐怀不乱无嫁衣[1]。
《科学画报》2013第9期第57页上饶先生的《“坐怀不乱’的动物》一文,介绍了从果蝇的性偏好研究中,发现基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性偏好是可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如果生物缺乏某种分子缺乏就会导致可观察到的双性恋或同性恋、甚至没有任何性偏好。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果蝇性偏好研究发现,基因发生某种突变的雄果蝇绝对不与雌蝇交配,而只对雄蝇性趣盎然;而“坐怀不乱”的雄性果蝇不仅绝对不理睬与它关在一起的雌性,而且也不理睬雄性。老鼠中也出现这种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坐怀不乱”。人类性偏好中的同性恋也是基因变化引起的。
《科学画报》同年第10期第89页的“卿为谁狂”一文,介绍了北大与几家合作单位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是第一次在实验室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改变雌鼠的基因,在不影响性激素的情况下,导致雌鼠性偏好发生反转:对鼠的实验发现,脑内缺乏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不影响激素水平,但能影响鼠的性偏好;缺乏5—HT的雄鼠对雌、雄鼠都进行同等的追求,而缺乏5—HT的雌鼠在自己的居所中具有偏好同性的倾向且性行为激烈,若对其注射5—HT,雌鼠就会恢复到偏好雄性的状态;其次,若让雌鼠“作客”于雄鼠的居所,也会使雌鼠恢复对雄性的性偏好。
在生物科学没有对基因的研究的年代,人们对同性恋者怀有厌恶的心理,同性恋被视为“伤风败俗”、“道德败坏”。生命科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今天,世界各国对同性恋者不仅理解,而且同性恋者也拥有与异性恋者相同的恋爱和结婚的权利。这是科学对迷信的胜利,是人类进步的结果。
饶毅“坐怀不乱”的文章还提到,同性恋基因在动物演化过程中“可能有优势”、“在同种进化中起到有益作用”、“在不同性别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在女性中,则增强生育力”,因而被保存下来,而没有因为不会生育被淘汰。文中举例的几种优势是科学家的“猜解”,因此多处谨慎使用了“可能”的字眼。“卿为谁狂”的文章在提到脑缺乏5—HT的雌鼠“作客于”脑不缺乏5—HT的雄鼠居所时,对这个雄鼠使用了“正常雄鼠”的字眼,对这个恢复追求雄鼠的雌鼠也用了“正常雌鼠”的字眼。这两篇文章的这两种提法,存在冲突:如果第一篇文章中同性恋基因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在动物演化中能够起到有益的作用,那么脑缺乏5—HT的雌鼠和雄鼠都应当用“正常”的字眼来描述。“有益”、“正常”与否,具有人定的标准的含义,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是否不缺乏5—HT的就是“正常”的?如果这样,“坐怀不乱”就是“不正常”的、从而同性恋也就是“不正常”的。
我自己的感验和咨询过其他男女熟人的感验,认为男女之间在很多问题上难以做到真正沟通,有些在异性中难以沟通的问题在同性中就很容易得到理解,我想这可能也是基因所致。但不知道科学家是否对人类本身做过这样的生命、神经和脑科学实验。不过我手头没有同性恋婚姻是否稳定的数据和原因分析,但异性恋吵吵闹闹、几十年的婚姻到了七老八十也劳燕分飞,实在是越来越多了。基因因素和社会文化等等因素,可能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我想,脑缺乏5—HT的雌鼠“作客于”脑不缺乏5—HT的雄鼠居所的实验,也是很有价值的。
韩国法律对强奸犯的处罚,是通过注射药物实施化学“阉割”和带跟踪器。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属于基因惩治,但至少能够改变这个罪犯的性取向,使他能够“坐怀不乱”。韩国的方法其实也很人道,一是因为罪犯不需要坐监;二是因为有的研究认为,阉割后的中性的寿命比其原性的寿命更长,阉鸡、阉羊、太监都是这方面实证的好例子。这种方法比坐监更有震慑力。我国法律不妨也学学韩国。
印度的强奸犯罪之猖獗、手段之血腥、法不制众,让全世界瞠目结舌,不知是否与那些强奸犯的基因特殊有关。饶毅教授的文章中涉及到大脑缺乏5—HT的雌鼠去雄鼠居所“作客”,就会恢复对雄性的性偏好,这实际上反映了环境的作用。人类的社会环境比实验室的鼠类的环境要复杂得多,这说明,像印度这样频发强奸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基因因素来解释,更多的诸如法治、文化、教育环境的改造是必须的。如果印度社会对待强奸犯有更多的制度建设,并配合像韩国那样的化学“阉割”方法,印度的妇女和在印度旅游的外国妇女就不再害怕了。
2013/11/26,修改于2014/2/20
[1]和李益《度破讷沙(二)》韵: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pì tí)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qì)寒光生铁衣。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中唐诗人,擅绝句尤工于七绝。
*鸊鵜-唐石丰州泉水名,今内蒙乌加河北岸。平明-次日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文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6608-76905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