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转载]五味子对大脑的作用

已有 1776 次阅读 2021-3-23 20:55 |个人分类:医学知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五味子对大脑的作用

五味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浆果。浆果的种子含有木脂素,木脂素具有促进健康的特性。它被认为是一种适应原,传统上用于治疗抑郁症,压力和更年期。五味子在中医中作为肾阴虚的补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大量研究表明,五味子也能使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人受益。这是因为它通过增强自噬来减少神经退行性变和认知障碍。除了促进自噬,它还对脑细胞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五味子干整个浆果或果汁通常不被用作食物。它更常用作一种草药。它有多种形式,包括干粉、药丸或液体形式。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大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神经元丢失、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和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阿尔兹海默病会干扰大脑的各种功能,如记忆、智力、判断和学习能力。令人震惊的是,大约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在死亡时符合可能或可能的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标准。因此,一种能够阻止或延缓阿尔兹海默病进展的药物是必要的。对于阿尔兹海默病型神经退行性变的多因素影响,Aβ是潜在机制之一。Aβ的形成和积累都与阿尔兹海默病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有关。Aβ肽源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连续裂解。两种蛋白酶有助于APP的水解,即γ-和β-分泌酶(β-位点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γ-分泌酶切割APP的一个短C端片段,β-分泌酶在APP的外结构域中切割aβ结构域的N端,这两种酶都导致aβ分泌。基于基因治疗、APP降解酶的转录激活甚至药理学激活的APP蛋白水解过程的增加代表了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目前正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估。

五味子乙素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介导的老年痴呆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五味子乙素是从五味子中提取的一种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阿尔兹海默病)有显著的疗效。内蒙古包头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DNA甲基化来进一步扩展研究五味子乙素提取物在阿尔兹海默病治疗中的应用,DNA甲基化是通过使用暴露于β-淀粉样蛋白(Aβ1-42)的SH-SY5Y神经细胞系修饰的。通过检测DNA甲基化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五味子乙素可阻断Aβ1-42介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损伤,细胞形态和细胞活力恢复到最高10μg/ml时的近似控制水平。与Aβ1-42孵育可显著降低SH-SY5Y中DNA甲基化3A和DNA甲基化1的mRNA和蛋白表达神经细胞系。用Aβ1-42孵育,然后用五味子乙素处理24小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Aβ1-42诱导的DNA甲基化3A和DNA甲基化3B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DNA甲基化3A和DNA甲基化1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五味子乙素能有效地抑制Aβ1-42对细胞存活和形态的作用,DNA甲基化可能与有益的发现有关(Zhang, et al. 2017.)。

五味子乙素通过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依赖性MyD88/IKK/NF-κB信号通路发挥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现在被认为是各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的中心,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因此,合理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功能以获得神经保护作用对于研制安全有效的抗炎和神经保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的五味子乙素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五味子乙素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五味子乙素显著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包括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此外,Sch B抑制Toll样受体4与Toll转接器蛋白MyD88、IRAK-1和TRAF-6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IKK/核转录因子(NF)-κB炎症信号通路。五味子乙素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氧(ROS)的产生和N阿尔兹海默病PH氧化酶活性。五味子乙素可能通过抑制TLR4依赖的MyD88/IKK/NF-κB信号通路来减轻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Zeng, et al. 20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8240.html

上一篇:[转载]人参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转载]有关平衡的知识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