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博士生:还是尽力学好英语吧
冯兆东(2025-11-05)
一、我的英语学习史
我的中小学时代(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没学过英语的(啥外语都没有)。到了大学时代(上世纪70'年代),是有英语课的。但是,因为没看到它有什么用场,就根本没去认真学。后来为了考取研究生,我用我自己的发音方式,背过《英汉袖珍词典》,背过《英汉地质学词典》,背过《英语语法》。
1985年9月去的美国,直到1987年春季学期,我才能完全听懂教授的课堂讲授。不过,直到1990年,我自己的发音方式仍然主导着我的英语口语。当时准备在美国找教职,但我的英语实在说不过去。于是,1990年春秋两个学期和1991年春季一个学期,我又回到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心”(堪萨斯大学),每周花6个小时,与英语老师面对面地“英语交流”,以便老师发现和纠正我的发音问题并布置“提升口语的家庭作业”。
直到1994年,我才有机会上讲台(犹他大学的一个“非长聘轨迹”(non-tenure track)的教职)。之后呢,再也没人嫌我的口语不好啦。所以呀,我说我的英语是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方式学到的。
二、我如此教训学生(理科博士生)
尽管ChatGTP很能干了,尽管Deepseek很能干了,但是,做研究的人必须首先变成“对相关文献有100%把控”和“自己完全可以提炼和归纳这些文献”的人。否则呢,完全借助AI消化文献的人,就不是什么专家啦,甚至连行家也算不上的。
我常常如此"鼓励学生学好英语”:不可否认,英语已经成为了科学的国际语言,要改变它的国际地位很是困难。既然必须学习英语,那就争取学好吧:争取讲一口“像英式英语”或“像美式英语”的英语,争取写出English English(而不是Chinglish)。
我还常常如此“吓唬”学生:当你听到一个外国人讲着蹩脚的汉语,难道你不难受吗?当你读到一个外国人用蹩脚的中文写成“笑话连篇”的中文文章时,难道你不“小瞧”他吗?小结:还是尽力学好英语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兆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0905-15089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