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易经>的智慧:人道与水道》
姜文来
《<易经>的智慧:人道与水道》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周易》或《易经》(下简称《易》)早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居《六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其伟大在《易·系辞》中有深刻的阐释。《易》诞生于六千多年前,至今绵延不断,其生生不息本身胜过千言万语,我实在没有必要妄议其价值。
本书在介绍《易》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原文、翻译、宗旨、体会和易水五部分对六十四卦进行了详细阐释和应用。原文是《易》的原文,方便从整体上把握《易》,原汁原味。翻译采用“原文-准直译-意译”的对照方式展开。准直译就是接近直译,直译大部分内容难以理解,于是进行了意译。意译是根据爻辞、象辞、彖辞以及现实生活等进行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方便理解。在翻译中还添加了注释,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解说,包括生僻字注音,帮助理解。宗旨主要阐释卦的要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卦的内涵。体会是作者对全卦的理解和认识,突出了《易》对为人处世的启示,并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进行阐释,加深印象,拓展视野。易水主要阐述卦与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涉水事务的重要启示。《十翼》采用“原文-意译”的方式进行处理。附录增加了《易》体会水道索引及其占筮法,有助于从综合角度理解《易》和增加读《易》的趣味。
《易》主要揭示天道、地道和人道,其体现在六十四卦和《十翼》之中,作者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了自己的体会。将《易》应用到水领域,通过“易-水”融合,提出了对涉水事物重要启示,它们的集合形成了“易水思想库”,构成了“水道”。水道就是在遵循天道、地道基础上,结合人道,如何与水和谐相处之道,他给水安上了《易》的翅膀。水道重点是遵循水的本性,我们在处理与水关系时,将尊重水的本性摆在第一位,要在顺水性基础上,结合人道进行综合处理。
本书有五个特点:一是采用“原文-准直译-意译”的对照方式,方便对照理解,利于逐渐深化认识。二是凝练卦的宗旨,对六十四卦的要旨进行提炼,利于整体把握卦的精髓。三是提炼《易》对为人处世的重要启示,并且用历史故事等进一步阐释深化,利于深化理解。四是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道,对《易》与水融合相互阐释,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思想库。五是尝试无障碍阅读,对生僻字进行注音,清除读《易》障碍,利于顺畅阅读。
我什么时候接触《易》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最早的印象它是用来算卦的,我不相信迷信,所以没有打算认真研读。后来发现好多书都引用《易》的话,渐渐感觉它很伟大很神圣。
我很早就买了《易》相关书,但读不懂,屡读屡弃,记不清有多少次。曾仕强的《易经智慧》及相关视频浅显易懂,提高了我对《易》的认知,觉得非常有必要系统地读《易》。于是先后读了徐芹庭的《细说易经》《细说易经六十四卦》《易经源流—中国易经学史》,傅佩荣的《傅佩荣译解易经》,杨天才译注《周易》等等。说实话,读完这些书还是有些懵懂,我没有放弃,继续研读《周易正义》《周易集解》等书。我意识到,像我这样想读《易》又读下去的人一定多如牛毛,如果有这样一本书该有多好:保持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历史故事阐释,提纲挈领,启示凸显,易于掌握。我查找这样的书,很遗憾没有如愿。既然如此,我何不编撰一本这样的书,满足类似我这样人的心愿?我为自己的大胆想法吃惊。《易》可谓博大精深,真想实现这样的理想谈何容易,对我来说犹如攀登喜马拉雅山顶峰。我说服自己,如果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究竟能爬多高?不断地为自己打气加油。我从事水相关研究工作,在读《易》过程中,看到《易》八卦有两卦与水密切相关,即坎卦(☵)和兑卦(☱),由坎、兑两卦构成的卦和互坎互兑的卦更多。河出图,洛出书。《易》与水关系如此密切,这是我细读《易》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如果将《易》与涉水事务密切融合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现在还没有看到深入系统地将《易》与水融合的书,我猜想可能有三方面原因:通晓《易》的学者对水不是十分了解,水专家对《易》不怎么精通,或者有两方面都精通但没有做这方面工作,因此将《易》水交融起来的工作搁置了。如果我能做点这方面的尝试,对水而言,将《易》之理应用于水,给水安上具有中国特色《易》之翅膀,用更高的智慧处理涉水事务意义非凡;对于《易》而言,将《易》系统地扩展到水领域是对《易》的弘扬,彰显《易》之伟大,两者融合能创造双赢的新格局。有了上述想法,我下定决心勇敢地啃这只螃蟹。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尽管很难很难,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写了大量的笔记和心得体会,他凝集了我对《易》、水以及《易》与水相融的思考,也凝集了我对人生、社会和自然宇宙的理解和认知。现将之与您分享,意在发挥抛砖引玉的效应,期待更多的诸如《易经·农》《易经·环境》《易经·林》《易经·教》《易经+》成果问世,将《易》独特的中国智慧在诸多领域开花结果,进一步弘扬《易》之智慧,惠及中国及全世界。
由于样书有限,不能满足赠书的需求,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并请您理解。如果您对此书感兴趣,可以到孔夫子旧书店等网上书店满足您的愿望。但愿此书对您提升智慧,促进科研有所裨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姜文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92-1469425.html?mobile=1
收藏